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汁淤积性肝病PPT课件

胆汁淤积性肝病PPT课件

23
抗-多核斑点/Sp100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观察到抗Hep2细胞中分散的大小 不同的斑点,称多核斑点,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关系密切。这一自身抗体也存在于结缔组织病或 PBC之外的肝病。
24
影像学检查
CT MRCP ERCP 对诊断PBC通常并非必须 对排除大胆管梗阻性疾病及其他有帮助
18
生化异常
• ALT 和 AST:PBC患者的血清ALT和AST 水平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不超 过正常值上限的5倍。
19
生化异常
➢ 血清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定PBC患者的预后及决定肝移植的 时机。血清胆红素(主要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是PBC患者较 晚期的表现。如果血清胆红素急骤上升,提示预后不良。
12
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胆管的破坏与细胞毒T细胞或与 CD4和CD8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直接相关
➢遗传因素:HLADR8抗原相关
13
无症状期 有症状期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10%
疲劳:似终末期肾病 瘙痒:昼夜节律 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 高胆固醇血症 脂黄瘤(眼睑) 肝脾肿大 皮肤黏膜出血倾向 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21
线粒体抗体(AMA)
➢ 血清AMA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5%。 ➢ PBC患者血清AMA通常为高滴度阳性(≥1:40)。 ➢ 线粒体膜上存在9种自身抗原(M1-9),与PBC关系
最大的是M2,而其他亚型诊断PBC的特异性不如M2亚 型。
22
线粒体抗体(AM情无关。应用药物治 疗及肝脏移植成功后,血清AMA不消失。 如果AMA高滴度阳性,即使无PBC的症状及生化异常, 亦强烈提示为PBC。 有极少数患者临床、生化及组织学均符合PBC的诊断 但AMA检测阴性,称为AMA阴性的PBC,这些患者的自 然病程及相关的自身免疫状况和AMA阳性的PBC患者 无差异。
➢ 胆汁酸 血清胆汁酸水平反映胆汁淤积的敏感性高于血清胆红素。 PBC早期即可升高,UDCA治疗也可降低。
➢ 总胆固醇 约60%患者血清胆固醇增高,在肝衰时降低。
20
相关自身抗体
➢ 抗线粒体抗体(AMA):AMA M2抗体特异性更高 ➢ IgM升高 ➢ 抗Sp100抗体 ➢ 抗gp210抗体 ➢ 核心蛋白p62抗体 ➢ 核纤层蛋白B受体(LBR)抗体
1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伴随疾病
➢ 干燥综合征—72%~100% ➢ 关节炎/关节病—4%~42% ➢ 硬皮病—15% ~20%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5% ~20% ➢ 胆结石—33% ➢ 肾小管酸中毒—50%~60% ➢ 恶性肿瘤— 5.9%
15
实验室检查
➢ 尿RT: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 粪RT:24h小时粪胆原定量减少 ➢ 凝血酶原:↓,维生素K ➢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例倒置
16
生化异常
ALP:
成人血清ALP主要来自肝脏,半衰期为7天。在胆汁淤积、肝 脏炎症及肝癌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及肝窦进 入血流,使血清ALP升高。 在肝细胞内ALP与脂性膜紧密结合,胆汁淤积时,胆汁酸凭 借其表面活性作用,可将肝细胞内ALP从脂性细胞膜上渗析 出来,引起血清ALP显著升高。 96% PBC患者血清ALP升高,可见于疾病早期或无症状患者。


酯化胆红素
UDGT
微 粒 体
肝 细
内胞


常 胆 红



肠道 小部分尿胆原 原胆元 (约0~20%)
尔 基
光面内质网


代 谢
总胆管
小胆管
毛细胆管
3
4
胆汁淤积病变的部位
胆汁酸 病原微生物 药物 激素 PFIC, BRIC, ICP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细胞
囊性纤维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胆管
胆结石 肿瘤
9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肝内小胆管的破坏
总胆管
Duodenum
10
发病机制
PBC的发病机制为胆小管炎症导致胆汁排泄受阻。 由于胆小管炎症,临床初期即有血清中ALP和γ-GT 的明显升高,而ALT、AST只是轻中度升高,随着病 情发展,胆汁成分(如胆汁酸、胆固醇、胆红素) 在血液中潴留,进而出现血清中相应成分的升高, 因此本病黄疸发生缓慢。
5
分类
胆汁性肝硬化
肝内胆汁淤积性 肝内细小胆管 免疫相关 原发性.
肝外胆管梗阻 性 肝外胆管梗阻 继发性.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7
自身免疫性肝病
1
自身免疫肝炎(AIH)
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8
PBC简介
➢ Ahrens等于1950年命名 ➢ 与自身免疫有关 ➢ 累及肝内小胆管系统 ➢ 慢性进展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 好发于中老年妇女 ➢ 高发年龄:35-65岁 ➢ 男VS女:1 VS 9
25
肝穿刺活检
病理特点为肝内胆管非化脓性炎症、肉芽肿形成、小胆管内 胆汁淤积、胆管破坏或消失,门脉周围炎、肝细胞碎屑状 坏死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17
生化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正常人血清γ-GT主要来自肝脏,肝内γ-GT主要分布于肝细 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胆汁淤积、肝脏炎症及肝癌时,血清 γ-GT升高的机制与ALP相似。 γ-GT的敏感性高于ALP,但γ-GT在体内分布广,易受药物、 酒精等诱导,其特异性不如ALP。 血清γ-GT升高可以协助判断血清中升高的ALP为肝源性
胆汁性肝硬化
内4-弓艳霞
1
简介
➢形成原因: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 ➢胆汁成分:
• 胆红素 • 胆汁酸 • 胆固醇
2
衰老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 200~250mg
非酯型胆红素
与血浆白 蛋白结合
“旁路性”胆红素 非衰老红细胞来源
15-30 mg
肝窦与白蛋白分离
尿胆素
肾脏 尿胆元
粪胆素
Z蛋白
Y蛋白

体循环
尿
11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引起肝内胆管破坏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抗原即 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PDC-E2)与自 身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PDC-E2抗原不仅存在于线粒 体中,也存在于PBC患者胆管的上皮细胞膜中,胆管 的上皮细胞膜上的PDC-E2与血清中的AMA结合导致胆 管上皮细胞的破坏。AMA分 M1~M9 9个亚型,而M2亚 型为PBC的特异性致病抗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