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用这些数据求丝氨酸脱水酶的表观米氏常数。 解:1、v对[S]作图法:
v
丙 酮 0.3 酸
Vm
0.2 Vm 2 0.1
Vmax=0.36 1/2Vmax=0.18 Km=3.210-7
M/20min
0
1
2
3
4
5
6
7
8 10-6 [S]
解2、1/v 对1/[S]作图法:
[S]
0.20 0.40 0.85 1.25 1.70 2.00 8.00
说:当酶催化反应时,酶首先与底物结合,生成酶-底物复合物,
然后生成产物,并释放出酶。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反 应为一级反应。
V
Vmax
[S]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高 反应速度不再成正比例加速;反应 为混合级反应。
V
Vmax
[S]
当底物浓度高达一定程度 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达最大速度; 反应为零级反应
[S] 1000km 100km 10km 4km 3km v 0.999V 0.99V 0.91V 0.8V 0.75V
1km
0.10km
0.5V
0.091V
(5)判断反应方向或趋势:催化正逆反应的酶,其正逆 两向的反应的Km不同。如果正逆反应的底物浓度相当,则
反应趋向于Km小方向进行。
4、Vmax
磺胺药物的抑菌作用
增效联磺(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TMP))能特异地抑制细 菌的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故能增强磺胺药的作用。
(四)一些重要的抑制剂
• 1、不可逆抑制剂
①有机磷化合物:与酶活性直接有关的丝氨酸羟基共价结合,从而抑制
某些蛋白酶或酯酶,强烈抑制乙酰胆碱脂酶(神经毒剂): 二异丙基磷
物。如蔗糖酶既水解蔗糖 (Km=28mmol/L),也可水解棉
子糖 (Km=350mmol/L),两者相比,蔗糖为该酶的天然底 物。 (3)计算一定反应速度下的底物浓度:如某一反应要 求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99%,则[S]=99Km
(4)从km的大小,可以知道正确测定酶活力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也可以算出某一底物浓度时达最大反应速度的倍数
Vi a % 100% V0
(3)抑制分数(被抑制而失去活力的分数) Vi i 1 a 1 V0 (4)抑制百分数
Vi i % (1 a) 100% (1 ) 100% V0
(二)抑制作用的类型
1.不可逆抑制作用(ir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的基团以共价键结合, 不能用透析、超滤、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
2.可逆抑制作用(reversible inhibition)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的基团以非共价键结
合,可以用透析、超滤、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
去除而使酶恢复活力。
可逆抑制作用的3种类型
d)加大底物浓度,可使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除。
动力学意义:
(1)Km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ES形成 困难),酶的催化效率愈低;Km值愈小, 酶与底物亲和力愈大(ES形成容易),酶 的催化效率愈高。
(酶与底物亲和力大,表示不需要很高的底物浓度, 便可很容易地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2).Km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和底物种类以及反应条件
(如温度、pH、有无抑制剂等)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 速率的影响
酶有被底物饱和的现象——饱和效应
1902年,Henri用蔗 糖酶水解蔗糖的实验中 观察到:在蔗糖酶浓度 一定的条件下,测定底 物(蔗糖)浓度对酶反 应速度的影响, 它们之间 的关系呈现矩形双曲线 (rectangular hyperbola)。
中间产物学说
为了解释这个现象, Henri 和 Wurtz 提出了酶 - 底物复合物学
米氏方程对酶促动力学曲线的解释
(1)当底物浓度很 低,[S]<<Km时, vmax[S] • V = ———— km =k[S] (米氏方程) 反应速率与底物 浓度成正比,v与 [S]的关系符合一 级动力学。
• (2) 当底物浓度很高,
[S] >>Km时,
V = Vmax
• 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Vmax=K3[E])。 不是特征性常数,与具体底物有关,且随着温度、pH和离子 强度而改变。
5 、 K3
当底物浓度很大时, v=K3[ES]= K3[E]=Vmax ∴ K3即为转换数或催化常数,用Kcat表示。 指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μmol、mol) 转化底物的分子数(μmol、mol),代表酶的催化效率。
通常,酶对激活剂有一定的选择性,且有一定的浓度要求: 一种酶的激活剂对另一种酶来说可能是抑制剂;当激活剂的浓 度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就成为抑制剂。
激活剂
四、酶的抑制作用-抑制剂的影响
区别于酶的变性
(一)抑制程度的表示方法
(1)相对活力分数(残余活力分数) Vi a V0 (2)相对活力百分数(残余活力百分数)
• 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底 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而加速了
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应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从而避 免上述各种复杂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 由于反应初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测定反应初 速度的方法来测定相关制剂中酶的含量。
第10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概述
酶促反应速度V
• 以产物生成量(或底物减少量)来对反应时 间作图,便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 该曲线的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 的变化。因此,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 是相应横坐标上时间点的反应速度。 •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 内斜率几乎不变。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 延长,曲线逐渐变平坦,相应的斜率也渐 渐减小,反应速度逐渐降低,这时测得的 反应速度不能代表真实的酶活力。
酰氟(DFP)、有机磷农药。 解毒剂:PAM (解磷定)可以把酶上的磷酰基团除去。
2、可逆抑制剂
可逆抑制剂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竞争性抑制剂 一些竞争性抑制剂与天然代谢物在结构上十分相似, 能选择性抑制病菌或癌细胞在代谢过程中的某些酶, 从而具有抗菌和抗癌作用。
100
80
Relative Activity (%)
60
40
20
0 10 20 30 40 50 60
O
70
80
90
Temperature C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机理:
1. 温度影响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温度增加,活
化分子数增加,加快中间复合物ES的形成与分解,反应 速度增加。 2.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过高的温度使酶分子稳定性下 降,活性中心被破坏,酶变性失活,反应速度下降。
不同的酶,Km值不同; 同一种酶与不同底物反应时,Km值不同; 同一种酶与相同底物反应时,反应条件不同(pH、温度、有无抑制 剂),Km值不同。
米氏常数的应用
(1)鉴定酶:通过测定可以鉴别不同来源或相同来源但
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催化相同反应的酶是
否属于同一种酶。 (2)判断酶的最佳底物:如果一种酶可作用于多个底 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最小的底物就是酶的天然底
– (2) pH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使底物不能与酶结合形成ES
中间复合物,或者生成后不能释放产物; – (3) pH影响酶分子有关基团的解离:影响酶活性部位上有 关基团的解离,不能结合或催化底物;影响ES中间复合 物的解离状态,不能生成产物;影响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
的有关基团的解离,改变酶活性部位的构象,进而降低了
(二)温度
• 双重影响:温度升高,酶促 反应速度加快(温度系数Q10: 反应温度提高10 C,其反 应速度与原来的反应速度 之比)。温度升高到一定程 度, 引起酶变性,酶活性 降低甚至丧失,从而使反 应速度降低。 • 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最 适温度。在最适温度 (optimum temperature ) 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大。 • 酶对温度的耐受力与其存 在状态有关。
1/[S]
5.0 2.5 1.17 0.80 0.58 0.50 0.125
v
0.150 0.200 0.275 0.315 0.340 0.350 0.360
1/v
6.66 5.00 3.64 3.17 2.94 2.86 2.78
1/v
7
6 5
4
-1/Km=-2.8510 5 Km=3.51 10-6 3 2
v与[S]无关,符合零级动
力学,只有在此条件下
才能正确测得酶活力。
km值的推导
• 当
1 v= —Vmax 时, [S]=Km 2
• Km值就代表反应速 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mol/L或mmol/L)。
米氏常数的意义
物理意义(数学意义):
Km在数值上等于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 半时的底物浓度(mol/L)。
最适温度Tm是酶的特征之一,但不是常数。因为一种 酶的最适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受酶的纯度、底物、 激活剂、抑制剂、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酶 的最适温度与其它反应条件有关。
(三)pH
• pH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原因:
– (1) pH影响酶的空间结构:过酸或过碱使酶的空间结构遭
到破坏,引起酶变性失活。
为解释酶被底物饱和现象,Michaelis和Menten 做了大量的定量研究,积累了足够的实验数据, 提出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表明:当已知Km和Vmax时,酶促反应速率与底物浓 度的定量关系。
米氏方程的假设前提 ——快速平衡
(4)酶守恒公式:
(2)稳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