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查1•中性粒细胞升高生理性4•脾功能亢进、过敏性休克、自身免疫性疾病3•嗜酸性粒细胞 升咼:1.寄生虫病:血吸虫、蛔虫、钩虫2•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血清病、坏死性血管炎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 减少:1•伤寒、副伤寒 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4•淋巴细胞升高:1•儿童常生理性增多2.感染性疾病:病毒、结核等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4•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减少:1•放射病、免疫缺陷等2•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5•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贫血分度:轻度贫血: 90g/L~正常下线中度贫血:60g/L~90g/L血红蛋白增多:相对: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出汗过多绝对:1•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或剧烈运动2•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真红细胞增多症 6•血小板减少1•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2•破坏增多:ITP 、脾功能亢进等3•消耗过多: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等7•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急性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试验,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实验室诊断分析病理性: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3•急性大出血、 急性溶血 5.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1•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2•组织损伤或坏死:手术、创伤、烧伤、心梗 4•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化学或药物中毒 6•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二、肝功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1•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浓度增加,而全身总蛋白量并未增加,如急性失水(重度腹泻、呕吐、高热、休克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2•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1•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不良。
2•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3•消耗增加: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4•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较少见有先天性低白蛋白血症。
3. 总蛋白及球蛋白增咼总蛋白>80g/L或球蛋白>35g/L,称为咼蛋白血症或咼球蛋白血症。
总蛋白增咼主要是球蛋白血症,其中又以丫球蛋白增高为主,常见病因:1. 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
球蛋白增高程度与肝脏病严重性相关。
2・M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4. 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及慢性血吸虫病等。
4A/G倒置可以是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局球蛋白血症等。
(二)血氨测定升高的意义:1. 生理性增高见于进食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
2. 病理性增高见于严重肝损害(如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等)、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及肝外门脉系统分流形成等。
四)转氨酶ALT 、AST1. 急性病毒性肝炎:ALT 与AST 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的20~50 倍,甚至100倍,ALT 升高更明显,ALT/AST>1 ,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手段。
感染后1~2 周,转氨酶达高峰, 3 周到 5 周逐渐下降,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转为慢性。
急性重症肝炎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 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 ,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2. 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 )或正常,ALT/AST>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 ,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
3. 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 。
酒精性肝病AST 显著升高,ALT 几近正常,可能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及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有关。
4. 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正常或降低。
5. 胆汁淤积转氨酶正常或轻度上升6.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后6~8小时,AST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可达正常上限的4~10 倍,与心肌坏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4~5 天后恢复。
7. 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肺梗塞、肾梗塞、胰腺炎、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u)。
五)碱性磷酸酶1. 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引起的胆管阻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 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化),ALP 仅轻度升高。
2. 黄疸的鉴别诊断ALP 和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同时测定有助于黄疸鉴别诊断。
1. 胆汁淤积性黄疸:ALP 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增加2. 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等度增加,转氨酶活性很高,ALP 正常或稍高3. 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 明显增高,ALT 无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
3. 骨骼疾病如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血清ALP 升高。
4. 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 生理性增加。
(六)丫谷氨酰转移酶1. 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 及血清胆红素呈平行增加。
2.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七)乳酸脱氢酶1. 肝胆疾病:肝癌、肝炎等LDH 升高,且LDH 5是诊断肝细胞坏死的敏感指标2.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8-18 小时开始升高,24-72 小时达到高峰,6-10 日恢复正常,尤以LDH 1 升高更早、更明显3. 恶性肿瘤、恶性贫血时可出现LDH 升高八)甲胎蛋白1. 原发性肝癌:定性(+),定量>500ug/L持续 1 个月以上,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炎、幼儿性睾丸或卵巢、畸胎瘤等可确诊肝癌2. 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细胞重新具有了产生AFP 的能力。
急性、慢性肝炎均可升高,但<300ug/L ,随着肝细胞的修复,AFP 下降,为一过性的升高。
3. 妊娠3-4个月以后AFP f, 7-8个月高峰,但<400ug/L,分娩后3周降至正常4. 其他肝硬化(活动期)、先天性胆管闭锁等AFP 升高九)癌胚抗原1. 消化道肿瘤A 、癌的早期诊断B 、观察术后过程,判断预后,预测再发的指标2. 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价值较大,转移性肝癌CEA 阳性率高达90% 。
3. 溃疡、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吸烟者和老人CEA 可轻度升高。
十)乙肝病毒标志物1. HBsAg 阳性可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无症状HbsAg 携带者、部分肝硬化和肝癌的血清中及受HBV 感染的肝细胞胞浆中,是乙肝的感染指标之一。
2. Anti-HBs是特异性抗体,能中和体液中的HBV ,可见于乙肝恢复期, HBV 既往感染者和乙肝疫苗免疫后,反映机体对HBV 具有保护性免疫力, Anti-HBs 的效价与保护作用呈平行关系。
3. HBeAg在乙肝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 , HBeAg 存在于HBsAg 的阳性血清中,其中大多数伴有血中Dane 颗粒、HBVDNA 、DNA 多聚酶阳性,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有助于确定乙肝。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及妊妇的传染性强弱, HbeAg 阳性表示HBV 在体内复制。
4. Anti-Hbe 阳性其传染性较弱, HbeAg 消失前后出现Anti-HBe ,即由复制器转为非复制期,预示HBV 繁殖中止或减弱,疾病可向好的方面转化,但有部分乙肝病人HbeAg 转阴是由HBV基因突变所致,故血中仍有HBV颗粒,所以,在乙肝中Anti-HBe 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绝对指标,Anti-HBe可存在于无症状携带者及无活动性肝病患者中,若Anti-HBe存在于慢活肝患者中,则肝病有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变成肝硬化。
5. Anti-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总抗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IgM型核心抗体(Anti-HBc IgM ),它是乙肝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活肝(活动期)也可能呈阳性,核心抗体不是中和抗体,Anti-HBc IgG可持续多年不消退,是既往受过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
三、尿常规、肾功能(一)尿素氮1. 肾性增高(1)不敏感,有效肾单位60%~70%损伤;(2)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等;(3)尿毒症时有特殊价值,与病情成正比:7.14~14.28mmol/L 代偿期14.28~21.4mmol/L 失代偿期>21.4mmol/L 尿毒症期2•肾前性增高(1)长期大量蛋白质饮食;(2)蛋白质分解过度:组织大量坏死、消化道出血等;(3)肾血流量降低:脱水、休克等;3•肾后性增高尿道梗阻、前列腺肥大等;(二)肌酐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升高1•评估肾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代偿期,Cr<177umol/L肾功能衰竭失代偿期,Cr 178-442umol/L肾功能衰竭期,Cr 442-707umol/L尿毒症期,Cr>707umol/L2•鉴别肾前性与肾实质性少尿1•肾前性少尿,血肌酐升高一般w 200umol/L2•肾实质性少尿,血肌酐身高达200umol/L以上(三)尿酸1•痛风:嘌呤代谢紊乱2•肾脏病变:肾单位破坏T UA排除减少,故增高3•恶性肿瘤:肿瘤细胞恶性增生T核酸分解代谢旺盛T体内UA增多4•其他:UA排泄障碍而使血UA升高,如DM(四)血B 2-微球蛋白1•任何原因导致GFR降低,均表现为B 2-MG f2•任何使B 2-MG合成增多的疾病也可导致B 2-MG升高,如恶性肿瘤、风湿病、肝脏疾病等。
3•尿中B 2-MG升高提示近端小管功能受损,对B 2-MG重吸收减少。
五)内生肌酐清除率1•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敏感指标,当GFR降低至正常值50%、Ccr降至50ml/min时,血肌酐、血尿素氮仍在正常范围内2•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Ccr50-80ml/min 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Ccr20-50ml/min 为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Ccr10-20ml/min 为肾功能衰竭期Ccr<10ml/min 为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六)浓缩稀释试验1•尿少,比重高:见于肾前性、肾性少尿(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T尿量减少,比重增加)2•夜尿多,比重低:肾小管功能受损,慢性肾脏病变累及到肾髓质,肾小管浓缩功能异常,患者夜尿增多,尿比重低3•尿比重低而固定:尿比重在 1.010 土0.003 (等张尿),见于肾脏病变晚期,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差,浓缩稀释功能丧失七)C O 2CP1. CO2CP降低:提示体内碱储备不足,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1)代谢性酸中毒:产H+增加,消耗碱储备,导致HCO3-减少,从而使血中结合状态的CO2含量减少,见于:①酸性代谢产物排泄减少:肾功能不,肾小管泌H+增多、重吸收HCO3-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