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 />
“东北二人转”的所思所想
<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
href="#">
七
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
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
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
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景地插科打诨,言语之间便引出另一位女演员。
二人转的每场演出一般由三、
四对男女演员连场表演,称作“三副架”或“四副架”。
演
员大多功底扎实,有的甚至身怀绝技。
但是,毋庸讳言,当今东北二人转广为人知的最大特色或者说最大卖点还是所
谓的“脏口粉词”。
男女演员围绕性话题相互肆意调侃挖苦,甚至于自轻自贱,间或彼此动手动脚,其语言之腥秽,动作之露骨,令人震惊。
台上火爆演出,台下观众则连声爆笑,前仰后合,舞台上下连成一气,近于白热化。
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东北二人转又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怆之情。
例如在长春某剧场,一位男演员简单化装后,扮作老婆婆哭坟,唱得一字一血、声声含泪,天地亦为之动容。
还有一场《擦皮鞋》的段子,男女演员循环往复地唱着“擦皮鞋,擦皮鞋,大家都来擦皮鞋!”从擦鞋工的视角自
下而上地历数前来擦鞋的各色人等。
使人由“鞋”的意象联想到鞋上的尘土,联想到尘世的路途和各种各样的复杂人生,令人感慨系之。
毫无疑问,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早已不是当代老一辈艺术评论家王朝闻曾经形容过的所谓“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而已沦为典型的“小丑的艺术”。
作为当今最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体裁,它的盛行不能不是当地社会整体心态的深刻反映,而这种社会心态又缩影了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存在。
回顾历史,东北一向是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
基地。
以工业为例,“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就有58项之多,占全部项目的37%。
再以辽宁为例,“一五”时期,这里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省份,在上述项目中占有24项。
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辽宁已成为向全国提供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的重工业基地。
其钢产量338.2万吨、生铁41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63.2%和70.5%;纯硷、烧硷、变压器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等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
与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心理或民众士气的高涨。
像雷锋那样的人物能够出现在50―60年代的东北,绝非偶然。
实际上,在整个毛泽东时代,东北地区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就一直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角色。
甚至到1988年,在全国六大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中,东北的人均产值仍远远高于其他各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地位开始下滑。
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和农产品价格连续走低,到2002年在全国各省市(不含台港澳)人均GDP的排名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已分别下降到第9、13和18名,就业形势也大面积恶化。
如在4238万人口的辽宁省就有四个一百万:下岗工人一百万,城镇贫困职工一百万,农村贫困人口一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一百万。
从社会主义中国的“长子”到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中的
“丑角”,转型中的脱轨和失范在东北一般民众心底似乎引起了普遍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以至于陷于无奈和自嘲――这正是某种喜剧由以产生的心理基础。
在以往时代,东北的品牌艺术是“长影”的大批国产片和译制片,它们与重工业基地的身份互为表里,同样是大工业的产品;而如今,二人转的火爆则使东北的标志性艺术又回到了前工业时代的传统
民间演艺形式。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确有着隐蔽的因果关联,通过东北二人转,我们可以读解到深层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心理所折射的历史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