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北京市商业学校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

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

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

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

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

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处有德育。

为了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参与各系部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关键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

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聘请近40家企业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围绕学校八大类专业,集中调查研究与各专业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岗位职业道德能力,形成了具有不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突出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的重点。

学校要求各专业和德育课教学都要落实这个职业道德能力培养方案,教务处、督导室和各系部形成三位一体的督促检查机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的落实。

三、抓落实,课管联动,实现德育改革与班级管理一体化德育重在行为养成。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仅需要课程教育,还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以管理工作为依托,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另一方面,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形成德育课程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

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

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中职生特点,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了从起床、早操、早读、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晚自习、就寝,以及外出、回家请假等一整套严格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考核制度。

细化每一个环节,制定一日常规,实现对学生全时空、全过程的覆盖。

加强日常校规、班规等行为规范的监督检查,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通过对违纪的学生实行“绿色警戒”,达到感化自己、教育他人的目的,使学生日常行为日趋规范。

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结合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了“学生职业礼仪规范”,并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每堂课前都安排了礼仪训练,从师生问候礼仪开始,到学生的站姿、坐姿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日常行为职业化、行为规范标准化,把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学生自觉地以职业规范要求自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了进一步强化德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特点,开发了晨读训练,让学生在晨读中读出理想,读出信念,同时在晨读中进行礼仪训练。

把晨读训练作为实践德育的一部分,把德育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校育人的途径。

另一方面,学校以班级德育课为依托定期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德育课教师与班主任教师定期沟通,通力合作,积极参与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不仅实现了德育课教育教学在班级活动中的延伸、拓展,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四、重参与,促成功,实现德育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课程教育教学都要坚持以活动为中心,要提高活动与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课外的学生活动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

为此,学校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划的德育课必修课程基础上,开发创建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

一是针对新生,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素养训练》;二是针对毕业前学生的需要,开发了全校公共平台课程《综合职业指导训练》;三是针对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了活动课程《合作与创新能力训练》。

这些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国家规划德育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另一方面,学校着力开发建构课外学生活动体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通过构建校级、系部、班级、社团等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系”,提出“体验一感悟一成长”的德育思路,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的成长需要及兴趣爱好、各系部的专业特色,全面开展“体验式德育”。

活动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项目由学生自己申报,活动方案向学生征集,活动过程由学生自己组织,充分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在德育课教学中,把文明风采竞赛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赛。

以大赛促学习,以大赛促成长。

旅游服装专业一名学生从小就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古迹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演讲能力。

在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我爱我的专业”文明风采竞赛的征文中曾写道:我选择商业学校,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来就不后悔,因为,我找对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热爱的专业,我对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向往和期待。

虽然,在我的初中时代曾经刻下过伤痛的记忆,中招落榜曾让我一度心灰意冷,然而,选择商业学校又使我重新扬起了乘风破浪、不屈不挠的风帆,我逐渐明白了,其实我的优点也很多,这个专业很适合我,只要自己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五、重激励,树信心,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重在激励,重在帮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的潜能,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树立起信心。

因此,德育课教育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学校以“德能兼备”、“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多元化的评价取代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具体有:一是改期中、期末考试为分模块考核;二是改单一试卷方法为有选择的多种方式考核;三是改以知识为主的考试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考核;四是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五是改单一分数成绩评价为分数成绩与非分数成绩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生日常行为评价方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特点,制定了学生操行评分制度、学生多元奖励办法等激励制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来积极、客观地评价学生,眼光看学生不足,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优点,用发展的多元发展的舞台。

我们每年举行“商校之星”、“商校吉尼斯”的评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感受,收获一个启迪,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个习惯,学会一种本领,实现一次成功,感受一份愉悦,树立一份信心,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持续的实践德育一体化的改革创新,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上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六、实践德育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效果通过实践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课程育人方案,充分发挥了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与专业、德育与管理、德育与活动的结合,直接带动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激发了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德育建设的热情;全面推动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改革;提高了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1.丰富了德育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在实践德育一体化中,德育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德育与体育、美育的结合,与专业的结合,不仅使德育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载体,而且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德育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体化,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德育与专业的结合中,使得德育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更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德育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加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能力点,以及职业道德能力点的内涵、表现形式、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德育课和专业课共同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形成了学校教育的合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