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要
构建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互动式;德育课;构建
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政治性最强、民族特色最鲜明、对社会文化
心理影响最大的教育课程体系,德育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学生在传统的单纯说教的教学模式下,极易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对比的现代教学观点则围绕“互动”二字,强调学生、教师、教
材等教学要素之间的互动,尤其突显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性和核心地位。
对于现代教学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尤。
克。
巴班斯基曾做过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
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
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
”[1]德育课也会在互动中减轻说教成分,利用互动
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构建高校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经过多种途径:
一、不断提高高校德育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他们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
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需要转变观念,以“互动”
的形式认真备课,在备课和行课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在互动教学中,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广博、扎实的
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透彻理解教材并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才能不断引导学生熟悉学科的
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从而保证师生之间沟通互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师,缺
少实践经验,上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
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这既可以使书本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课堂教学
案例素材,教师在讲课中就能够对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如此一来,课堂中抽象的理论
就会变得感性而具体,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第三,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互动”的形式认真备课。
互动式德育课教学课堂的组
织性很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教学的灵活性很大。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
心应手,在课前必须悉心准备,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而且要不断搜集、积累和更新相
关素材,准备一些形象、生动、具体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除去书面
备课之外,高校德育课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多征求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使学
生对课上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前明确相应的授课方式,对授课内容,特别是具有交互性的内容要拟定较详细的提纲,进行提问、讨论、启发的问题要难易
适度,时间安排要有计划性,并注意把握整个授课过程的方向、节奏和进度,使课堂在井
然有序中进行。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较为准确地估计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配合意愿。
学生作
为教学的认识主体,其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是不完善的,是处于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
主体,因而,学生还难以独立地充当教学的认知主体。
在承认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不完备性,注重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互动式德育课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真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平等的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课下要有意识地多与学生
交谈,加深对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互动式教学更具
有针对性。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可
以先表扬做得正确的地方,然后再纠正错误,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影响其今后的学
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加
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
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互动
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问题法
问题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但不是单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最主要的是教师能善于引导学生提问,通过师生
对问题共同进行分析、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最终的答案。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
题时应当注意,教师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要当堂给予点评,一是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
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进行讽刺挖苦,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当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好的学生应
进行正确引导,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二是不能根据既定的答案
去判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就应当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创新。
这种方法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
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
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讨论法
讨论法要求教师预先设定讨论题目和要求,由学生课上分组讨论的一种互动教学方法。
它适用于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答案。
课前教师应认真设
计一些问题,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大家可以自由地收集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资料。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拟定发言提纲,然后由每个小组的发言人
走上讲台论述本组的观点。
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讲完后由教师当场提问,学生回答,最
后由教师对各组讨论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是否有创新、还须改进之处等等一一评说,
既要肯定其结论合理的一面,也要指出认识上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讨论过程中,
为保证学生能充分展开讨论,教师应以提示为主,不能过多地发表个人的主张,以免影响
学生的思维,但也要适当控制讨论的进程和发展方向,防止学生在某个环节上纠缠过多而
影响对其他问题的探求,确保讨论过程的高质量。
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认
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
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到教书育人,成
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发言法
发言法就是在教师讲授课程之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部分学生就某一指定的教学内容
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进行充分地准备,发言人员的范围、发言的主体内容和发言时间等必须在
前一次课程结束时确定。
发言要给学生们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是体验性的,可以是
理解性的,也可以是探讨性的。
然而,学生作中心发言,只是作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的一种手段,他们的这些发言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课。
教师对学生发言要及时进行评价,其
中的精彩之处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有失偏颇之处或错误的观点要予以澄清和指正。
教师
通过在学生发言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讲解学生在理解上
有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思想上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尤。
克。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
张定璋,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