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览二
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建构】
1.分封制
(1)形成
周朝建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主要有,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包括,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

(2)特点
分封的目的是;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要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被分封的诸侯按照爵位的高低具有严格的等级和不同的特权。

(3)作用
分封后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沿边地区,从而发展了疆域。

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4)演变
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制度。

以后各朝,封皇族为王的形式虽还继续存在,且有时也能造成对中央的重大威胁,如、等朝代初期曾引发祸乱,但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基本消失。

2.郡县制
(1)形成
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更为完善。

(2)特点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推行的目的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作用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以后至元以前各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郡县制度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行省制度
(1)形成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特点
行省制度是元朝为适应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的需要,在秦朝开创、后世沿用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创建的。

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下辖机构,它直接对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3) 作用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由于各行省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中央关系密切,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行省制空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虽废行省,设三司,但地方行政区划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

【认知点拨】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不同点:
①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下辖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六、中国古代主要改革及变法
【知识建构】
【认知点拨】
从成因和类型看:一是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要求,即统治者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进行的改革,如商鞅变法;二是由于社会矛盾加剧,造成统治危机,为了缓和危机、加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三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某些需要,而采取了一些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如管仲改革。

从内容和目标看:一是改革上层建筑及生产关系,如商鞅变法中的建立郡县、奖励军功是确立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而废井田、开阡陌是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二是采取一些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的政治经济政策,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从过程和结果看: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虽过程也会曲折,但一般都能取得成功;而挽救危机的改革,即使暂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失败,因为这类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失败。

这是因为: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

而王朝中后期,问题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统治政策。

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段、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

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从作用和影响看: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其成败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受到旧势力的阻挠;进步的改革也有可能失败,这主要是由于改革与保守势力的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有关。

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知识建构】
1.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是,具体原因为繁重、沉重、严酷、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陈胜、吴广起义:年,从开始。

口号:“伐无道,。

”“王侯将相?”政权: (地点,今河南淮阳)。

(3)项羽、刘邦起义:年,项羽巨鹿之战灭秦主力,刘邦入咸阳亡秦。

(4)意义:首次农民战争,推翻强大暴秦,迫使汉初调整;陈吴“革命首创”,树立反抗榜样;破除王侯神秘,奠基“布衣将相”。

2.隋末农民战争
(1) 原因:根本原因是隋炀帝暴政。

具体为徭役、兵役繁重(三征 ),奢侈腐化,严刑酷法,导致生产破坏,加之严重。

(2) 过程: 611年山东农民首义,各地响应,最主要的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亡。

(3)作用:推翻隋朝统治。

打击士族势力。

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3.元末红巾军起义
(1)原因:政治腐败,徭役沉重,经济掠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歧视,民族压迫。

(2)经过:1351年,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各地响应。

年,朱元璋攻占大都,元亡。

4.明末农民战争
(1) 原因:中后期政治腐败,屡出昏君,奸臣当道,宦官专权;土兼并十分严重;天灾,
加派三饷( )。

(2)经过:年,王二在揭开序幕。

主要领袖有高迎祥(称“闯王”)、李自成(高战死继称“闯王”,在河南提出“”口号)、张献忠(称“”)。

(3) 结果:张献忠在建政权,在称帝;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年,攻占北京,明亡;后相继被和汉族地主官僚联合剿灭。

(4)影响:推翻明朝,打击封建统治;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

【认知点拨】
1.从历次农民起义的起因看: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而自然灾害的肆虐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客观原因。

具体而言,封建暴政,腐朽统治,政治混乱、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天灾人祸等是引起农民起义的基本原因。

2.从农民起义的过程上看:农民多是仓促起义,然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击着业已腐朽的封建国家机器。

3.从农民起义的结局看:不是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就是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或者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

4.出现上述结局的原因:一是中国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领导农民战争走向胜利;二是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强大及具有丰富的经验;三是农民起义军之间往往各自为战,缺乏配合,被封建地主阶级各个击破。

5.农民战争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体现在:一是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削弱了地主阶级的力量。

二是农民阶级通过暴力夺回一些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三是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在看到农民战争的威力,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情况下调整统治政策,由于在调整统治政策时,承认农民战争所造成的既定事实,因而社会生产力往往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