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考试科目:进士科、明经科。
考试人员:学校学生。 考试书目:《五经》《四书》。 考试内容:诗赋(经义、制艺)、策论、试贴。 考试次数: 四级考试。

考试结果:三级。
主考官员:地方要员和礼部官员。 考试录取:分区取人。 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别头试。



中国古代地方官吏的任用

在隋唐之前,如果通过考试,就会被直 接授予某个官职,最典型的就是汉朝的 察举制;而在科举考试产生后,在通过 考试后,仅是获得了“出身”,即做官 的资格。当中央或者地方有了“员缺” 时,才有可能获得实职。

明朝清朝: 1、监察御史。 2、提刑按察使司。 3、督抚系统。

二、临时监察: 在古代,由于信息不通畅,国君只能依 靠官员的汇报来掌握各地的情况,但往 往会导致“信息失真”。为此,在监察 制度中,专门设立了临时监察弥补这一 缺陷,如皇帝出巡或者是御史出巡制度 即是如此。


府州军监:府为要冲之地,州为一般地 区,军多为边境,监则在特产地区。长 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宋朝县制如前。


(四)元朝:行省制。 元朝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最主要贡 献是将行省制推行开来。
金朝海陵王时期就已经将三省变为一省, 元朝则将金朝的尚书省独大改为中书省 独大。同时,也在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

在被正式授官之前,还需经过吏部的考 察,主要包括身、言、书、判、德、才、 劳。一旦符合条件的人选较多,就会采 用“循资格”标准来授官。为了体现公 平,清朝还创造了“掣签法”。

为了能够满足文人做官的愿望,更主要 的是笼络住他们,很多王朝设置了一些 “虚职”。如宋朝,就有官、职、差遣 三种职务。


州:东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一级地方行政 机构——州。 其起源于本为监察郡守的官员——刺史。 刺史的主职就是以“六条问事”,后因 形势的需要,将其固定为最高级别的地 方长官。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地方行 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制。



(二)隋唐:州县制——道州县制。 隋朝时期,废除了郡,将州郡县三级制变为州 县两级制。唐朝则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道:本为唐太宗依山河形势而设,后作为监察 区,设立黜陟使观风俗得失。玄宗时,划分为 十五道,各置采访使管理政务。后因特殊形势, 以节度使为道长官,最终酿成“藩镇之祸”。 唐朝州县之制如前,变化不大。
三、特务监察: 特务的出现也是为了便于对官员直接进 行控制,早在三国时期,曹魏就曾经设 立过“校事”。到了后朝,以明朝的东 厂、西厂和锦衣卫最为著名。
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选拔




我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源远流长。从先 秦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西周:世官世禄制。 秦汉: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清末:科举制。。 因为隋唐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故对之予以详细介绍。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概略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监督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拔与任用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演变


从性质上而言,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以春 秋战国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封建制时期和大一统时期。 封建制时期主要指夏商西周,在此期间, 严格意义上没有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 之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以“诸侯国”的形 式存在,带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3、督邮。 督邮是由郡守派出,对县之长官进行监 察的官员。史称:“掌监郡县,有东、 西、南、北中部,谓之五部督邮也,故 督邮、功曹,郡之极位。”

南朝:典签。 这是南朝宋、齐、梁特置的监察官。此 三朝的刺史都是由宗室诸王出任,为防 止其专权和威胁朝廷,专设典签予以掣 肘。

唐朝: 1、御史巡按系统。即在中央御史台的监 察御史分察郡县,处理重大的案件,有 极大的权力,所谓“御史出使,不能动 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三)两宋:路州县制。 宋朝初期,撤除了节度使,由中央直接 统领州、府。虽然便于中央集权,但是 管理幅度过大,因此设立了新一级地方 政府——路。 路本为临时差遣,但随着时代发展,渐 成固定辖区。其长官主要为“四司”。



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 军务。 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税收。 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 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赈灾 等民生事务。 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

2、使臣监察系统。 即皇帝直接委派官吏赴各地实施监察, 监察区域以道来进行划分,后逐渐演变 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

宋朝: 1、路级监察系统:四司。 2、府州军监监察系统:通判。 通判是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的监 督,后来成为每个州级政府必设的官职。 一般是一地一名,重要地区则是两名。

郡:长官为郡守(太守),秩比两千石, 不仅是管辖地区的“土皇帝”,更兼有 自辟僚属的权力。下辖郡丞和郡尉。
秦汉京畿地区体制较为特殊,因其地理 位置的原因,特设京兆尹、左冯翊、右 扶风,其权力较一般郡守为重。


县:郡下设县。以万户为标准,多为上 县,长官为县令;少为下县,长官为县 长。主职是处理事务、维持治安、组织 生产、教化人民。



行中书省本为军事需要而临时设置,但 在南宋灭亡之后,则成为固定的临时机 构。元代共设立了10个行省,长官为丞 相,但多缺位。实际最高长官为平章政 事。 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一同宋朝。其 特点是在行省之下,均设达鲁花赤,由 蒙古人或者色目人担任。


(五)明朝:省府县制。 明朝统一全国后,设立了省、府、县三级地方 行政体制。 省。元代行省的权力极大,明立国后,为了加 强中央集权,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 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 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互不统 属,形成了制衡格局。



二司:布政使司(藩司),掌管一省行 政和财政事务;按察使司(臬司),掌 管一省的监察和司法事务。 2、道:为省下之地方组织,长官称为道 员。 3、府(厅州)县一同明制。

中国古代一些特殊的地方政府设置:
西域都护; 侨州郡县; 羁縻府州。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的监察



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非常完善的。 这点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上体现得非常 明显。主要包括: 专职监察; 临时监察; 特务监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地位和权力 的逐步下滑,诸侯国开始发展壮大。原 有的封建制度不再适合新的形势,于是 出现了“郡县制”。这也成为秦汉之后 大一统王朝地方政府的基本形式。

(一)秦汉:郡县制——州郡县制。 秦初,废除了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 但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出于现实的 考虑,采取了王国和郡县并立的制度,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郡县制, 此后,沿袭不改。



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明朝中期开始 设立巡抚和总督。 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 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 方官员。总督是因军事需要而设,后亦成为一 级地方官员。 但终明之世,巡抚和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地 方官员仅指两京府尹和十三布政使。

(六)清朝:省道府县制。 清朝的地方体制大致分为省、道、府(厅州)、 县四级。 1、省:鸦片战争前,全国共分23省,兼顺天 府和 奉天府。官员主要是: 总督——监管一省或者数省军政事务; 巡抚——是一省的地方行政长官; 提督学政——主管一省的科举、学校事务。



4、郡国守相是否选拔不公; 5、郡国守相是否任人唯亲; 6、郡国守相是否与豪强勾结。 如果刺史上奏超出上述六条内容,就会被视为 “逾越故事,信意举劾”,要受到惩处。 西汉后期开始,刺史的名称改为州牧,后反复 变更,直至东汉,才最终确定下来。

2、司隶校尉。汉武帝时期,为了惩处 “巫蛊”者而设置了司隶校尉,本来是 持节领兵,事毕即撤。后来成为专职监 管三辅、三河和弘农郡的官员,因其身 份特殊,故地位十分重要。而凡担任该 职者,多为生性耿直、不畏权贵者。
在具体任命上,也有相应的保障制度, 如“三互法”。


谢谢大家!


一、专职监察: 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专门 的监察机构。如西周初期,为了防止殷 族人叛乱,专门设置了“三监”对武庚 进行监督。在中央的官职系统中,也出 现了专司监察的官员,如“小宰”。 秦汉以后,专职的监察机构开始出现。 主要包括:




秦汉: 1、刺史。 元丰五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各 州分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主察郡守、国相 等。其基本的查处依据是“以六条问事”。 1、地方豪强是否以强凌弱; 2、郡国守相是否欺凌百姓; 3、郡国守相是否滥杀无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