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家国情怀)【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字、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孩子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以小见大,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知识链接】(5分钟)《黄河颂》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写作背景:《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

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最后一课》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2、文体简介: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土地的誓言》1、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2、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木兰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精讲点拨】同学们自己根据课后练习题及课堂笔记,记忆重点问题。

(18分钟)《黄河颂》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 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回归文本,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参考答案: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三、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人。

四、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五、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臂膀”。

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六、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最后一课》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

二、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的变化?参考答案: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

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使小弗郎士发生了变化。

三、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庄重服饰别样情!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2.(韩麦尔先生说:)“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天假吗?……”(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有缺点,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承。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细腻传神的神态描写,让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眷恋、惆怅…)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韩麦尔先生倾注了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他就像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四、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的钥匙。

(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表明了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3.厔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弗郎士由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4.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

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