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代码:050108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系统学习,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全球化视野中了解中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有关作家和作品,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有关研究论文。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管理、文化产业部门、新闻出版单位、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工作,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1,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2,中外文学-诗学比较3,国际文化交流三、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全日制、2年。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必须修满28个学分,其中公共课程7学分,学位必修课程8学分,学位选修课10学分;教学和科研训练2学分,前沿讲座1学分。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课程说明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07002201课程名称:西方文论学分: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加深研究生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探究西方文学生发的原理,熟悉西方文学创作的特点,掌握西方文学批评的特点,为他们撰写学位论文奠定西方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也为他们今后准确而熟练的翻译实践和提升经验的理论深造做出思想方法的理论铺垫。
这是了解西方文学何以如此的理论通道,也是翻译、借鉴西方文学思想的一条必由之路。
使用教材: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古希腊文艺理论;2,古罗马文艺理论;3,基督教文艺理论;4,文艺复兴时代及其理论;5,17世纪古典主义文艺理论;6,启蒙主义文艺理论;7,德国古典主义美学;8,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9,19世纪现实主义文艺理论;10,现代主义与非理性思潮。
参考书目:1,Pierre V. ZIMA, Critique littéraire et esthétique, L’Harmattan, Paris.2,Denis Husman, L‘esthétique, PUF, 2000, Paris.3,栾栋:《感性学发微》,商务印书馆,1999年。
4,陆扬:《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章国锋、王逢振主编:《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拉尔夫·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让·贝西埃(法)、伊·库什纳:《诗学史》(上下)史忠义译,白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9,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占学期总分的20%,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口头专题发言占80%。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002202课程名称:比较诗学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作为一门新起的学科,比较诗学是在比较文学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的对东西方文明和文艺观的比较。
本课程期望通过讲授和讨论使学生把握比较的跨文化特征,了解任何一个层面的跨文化比较都将最终导致对传统之源的追溯。
使用教材1,[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
内容简介:1,西方诗学的概念及历史2,比较诗学的缘起及衍变脉络3,比较诗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术语4,比较诗学中的模子理论和相对主义5,比较诗学的跨文化阐释本质6,中国比较诗学的重要著作7,西方比较诗学的重要著作8,通过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比较中西方文艺观9,比较诗学和传统精神的追溯参考书目:1,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1979。
2,刘介民,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
5,[法]让•贝西埃、[加]伊•库什纳、[比]罗•莫尔捷、让•韦斯格尔伯主编,史忠义译,诗学史(上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考核方式:学期论文计划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07352202课程名称:比较文学学分: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培养学生跨越与汇通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使用教材:《比较文学》,陈惇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部分除加深对比较文学基础理论的把握外,还对比较文学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有关比较文学的前沿话题等作较深入地探讨。
实践部分主要是通过个案分析,将学习与掌握的东西方文学现象及中、西方文学理论汇通,整合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主要内容为: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2,跨文化研究与中国学派;3,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研究类型;4,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5,跨学科的比较研究。
6,当代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
参考书目:1,《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年》,王向远,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比较文学论》,梵第根著、戴望舒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4,《比较诗学》,厄尔·迈纳著,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6,《比较文学》基亚著、颜保译,北京大学出版1983年版。
7,《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干永昌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8,《独角兽与龙――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乐黛云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比较文学形象学》,孟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考核方式:读书报告(占40%)与期末论文(占60%)。
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352201课程名称:比较文化学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共识为出发点,以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和西方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对于其在历史演进、文化模式、思想行为、文学类型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异同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宏观把握不同文化的关注重点和演进的内在逻辑,并对于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主要信息载体的文学作品进行文化分析,从而达到对于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的文学的深入理解。
使用教材:张弛:《比较文化学提纲》(未发表的纲要)。
内容简介:1.文化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
2.文化演进的自身逻辑。
3.文化交流在文化演进中的作用。
4.希腊文化和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精神。
5.儒、道、佛互补与中国文化模式的形成。
6.文艺复兴与全球文化的形成。
7.个案研究:基督教对于明清士人的影响。
8.个案研究:中国文化在十八世纪的欧洲。
9.个案研究:浪漫主义运动在欧、美、亚三洲的发展。
10.个案研究:存在主义运动在西方和日本、中国的发展。
参考书目:1.史密斯等:《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晓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徐新:《西方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徐新:《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到20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钱承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葛兆光:《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0.季羡林等编:《东西文化议论集》(上、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考核方式:平时课堂讨论占40%, 期末学习报告占60%。
计划开课时间: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第二部分专业选修课课程编码:07002203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文论史和系统讲述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的文本,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文论史上重要的理论、主要的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论文本和传统审美观念传统哲学理论的关系以及文本相互间的承传影响,思考这些文本如何与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发生关系。
课程要求学生将同时修读的西方文论作为参照系思考中国传统文论的一般特点和主要思维方式。
使用教材: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内容简介:讲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界说及一般特点。
阐释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文本,主要是:先秦老子、孔子、庄子;汉《诗大序》、《文赋》、《文心雕龙》);唐《二十四诗品》;宋《诗本义》、《沧浪诗话》;及明清小说评点和诗话、词话。
参考书目:1,刘勰著、詹鍈義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朱东润撰,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美]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北京,1999。
6,[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7,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3。
8,唐圭璋编,词话叢编(全五册),中华书局,1986。
考核方式:读书报告(占40%),学期论文(占60%)。
计划开课时间: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编码:07352301课程名称: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学分: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出现的外在与内在根源,精神突围的轨迹与方式、叙述策略上的特征与变化等方面作出探讨评述。
同时在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观照中,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特征与叙述策略。
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西方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
使用教材:《20世纪西方文学》,聂珍钊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内容简介:1,绪论;2,后期象征主义诗歌;3,表现主义文学;4,意识流小说;5,存在主义文学;6,荒诞派戏剧;7,新小说派;8,元小说;9,魔幻现实主义;10,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参考书目:1,《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研究》,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断裂的世纪》,易丹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现代派文学研究》(上、下),袁可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
4,《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