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古文名校精品课件——养生论
医古文名校精品课件——养生论
两:并,都。 情:实情。
较:通“皎”, 明白,明显。
长寿观
随文注释
本段小结
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 终朝:整个早晨。 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 嚣然:嚣通枵, 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 饥饿貌。 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 夜分:半夜。 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 殷忧:深忧。 植发冲冠:义近 醇醴發顔, 僅乃得之;壯士之怒, “怒发冲冠”。 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 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 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 國亂於下也。
随文注释 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 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 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 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 务:通“瞀”。 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 鬻:同“煮”,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 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 伤害。 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 蕞尔:小的样子。 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 涂:通“途”。 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随文注释
夫爲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 偏:独。 焦烂:偏义复词, 之功者,雖終歸於燋爛,必一溉者 焦枯。 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 诬:轻视。
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 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 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 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 生理:养生之理。 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 棲:停留。 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 泊:恬静。 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 形神关系 身,使形神相親,表裏俱濟也。
导致
身重 人瞑 蠲忿 忘忧 害目 不养 变黑 芬香 瘿 黄
返回主页
结论
蒸性染身
返回
上藥養命,中藥養性 上品药能延长寿命,中品药可陶冶性情。 《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三品。“上药一百廿 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 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 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 百廿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 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 经。”(《神农本草经序录》)
随文注释
一切:一般的。
庶几:希冀。
坐:空。 交赊:交,近。 赊,远。 养生失败 本段小结
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 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 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 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 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 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 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 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 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 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 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 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返回
畎浍:孔颖达疏:“一亩之间,广尺深尺曰畎, 广二寻深二仞曰浍。”
返回主页
返回
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返回主页
返回
自用甚者 措身失理 少觉悟者 断以所见 自力服药 益畎泄尾 抑情忍欲
返回主页
养 养 生 生 失 失 败 败
返回
大 顺
《老子六十五章》“玄德,深矣, 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即 。
返回主页
无 为 自无 为 得自 得 《楚辞远游》“漠虚静以恬愉 兮,淡无为而自得。”
返回主页
羡
羡 门
门
《史记》“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 羡门高誓。”
返回主页
王
王 乔
乔
李善注“《列仙传》曰:‘王子乔者, 太子晋也,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 山。’”
随文注释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 豫章:豫,枕木。 章,樟木。 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
希静:安静,静 谧。 悠悠:众多。
清虚静泰:心地 清静,行动安和
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 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 相終。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 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 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 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 善養生者則不然也,清虛靜泰, 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 不營,非欲而彊禁也;識厚味之害 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
返回主页
返回
吐
吐 纳
纳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 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返回主页
行 服药弗获汗
神 愧情集则流离
终朝未餐 而思食
衔哀七日而 不饥
夜半低迷 而思寝 劲刷理鬓 醇醴发颜
殷忧达旦而 不瞑 壮士怒而植 发冲冠
返回
所食之气
豆 榆 合欢 萱草 薰辛 豚鱼 虱处头 麝食柏 颈处险 齿居晋
内容 提要 全文 朗诵 随文 注释 整篇 翻译 重点 提示 参考 文献 自测 练习 课件制作: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 王兴伊
养 生 论
嵇 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竹林七贤”之一。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 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 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 散”。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 以上。如:“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茍必有终 极。彭聃不足多。”
返回主页
清虚静泰 心不存外物,神气淳泊 养神 善 善 养 养 生 生 者 者 养形 旷然无忧,寂然无思 守之以一,养之以和 蒸以灵芝 润以醴泉 晞以朝阳 绥以五弦
返回主页
返回
重点提示
字:较皎、嚣枵、薰荤、险岩、务瞀、鬻 煮、涂途、由犹。 词:两、较、涣然,流离,终朝,嚣然,殷,醇醴,赫然, 植,偏,诬,肆,生理,泊然,树养、险、淫哇、平粹、蕞 尔、其、措,闷若,一切,庶,畎浍,尾闾,坐,交赊,悠 悠、累,大顺,晞,绥。 句: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 其有必矣。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虽终归于焦烂,必一 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返回主页
句 壮 士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 发上冲冠。”
返回主页
商 汤
商的开国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为夏方伯, 商的开国君主。契之后,名履。初居亳,为夏方伯, 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放桀于南巢,遂有 专主征伐;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放桀于南巢, 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 1783- 1754) 天下,国号商,在位三十年(公元前1783-前1754)崩。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 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 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 史变得多采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 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随文注释
田种:散播漫种 的耕作方法。 斛:十斗。 树养:种植管理 的方法。 三段小结 蠲:消除。 萱草:同“谖 草”。 薰辛:大蒜。薰 通“荤”。 险:通“岩”。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 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பைடு நூலகம்知區種 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 不同,則功效相懸。謂商無十倍之 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 者也。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 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 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 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 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
返回主页
随文注释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 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 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 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異氣,禀之自然,非積學 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 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 可有之耳。而世皆不
自 然
然
天然。《老子二十四章》“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返回主页
导
异 养
养
导气养性。《论衡道虚》 “道 导气养性 。
返回主页
长
长 寿 观
世人 寿 观
神仙可学,不死 可力致 上寿百二十 神仙不可致
上寿
百
返回主页
句 愧 ” 两 情
“
《汉书》“上益明习国家事, 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 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问:‘天下钱谷一岁出入几何?’ 勃 谢不知。 出 , 不 。
返回主页
返回
前置的宾语
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返回主页
返回
五谷 声色
哀乐 思虑
蕞尔之躯
玄 黄 淫 哇 蕞尔之躯 其能久乎?
喜怒 滋 味 醴醪 香芬
返回主页
返回
“其自用”:吕延济注“言自用其性,不依 摄养之术也。”
返回主页
返回
仰观俯察:言全面观察。《周易系辞下》“仰 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返回主页
延:当为“脠”, 指腥臭味。 两段小结
随文注释
中道:中途。
闷若:愚昧的样 子。
由:通“犹”。
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 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 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衆難。 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 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 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 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 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於所 遇之初,而不知慎衆險於未兆。是 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 見,以覺痛之日,爲受病之始也。 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 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
随文注释
醇泊:淳朴恬静 旷然:开朗的样 子。 寂然:心神安静 的样子。 一:纯一,即和 理和理。
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 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 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 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爲自 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 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羨 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爲其無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