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

《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1806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开设学期:第5学期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并认识中外学前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基本掌握中外学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不同时期中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基本问题,了解中外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的基本脉络,获得中外学前教育改革基本经验。

(二)能力目标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感的教育眼光,对于教育问题有比较敏感的把握能力,以及具有分析和比较研究教育的问题的能力;洋为中用,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意识,同时感知教育家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热情,激发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中外各个时期的学前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思想。

2.难点:掌握中外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三、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教师讲授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以及前沿研究知识。

讨论法:师生共同讨论中外学前教育史研究中富有争议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学前教育名著。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2学时)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1.社会公育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2.社会公育内容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没有专职人员。

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4.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1.意义和任务2.奴隶社会的胎教3.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4.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

5.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明确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一、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二、学前家庭教育内容1.儿童生活常规2.初步的道德教育3.文化知识教育4.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第二节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1、秦汉时期《黄帝内经》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基本理论“外象内感”。

3、孕妇饮食的调理二、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3.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4.有些非科学的理论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

4.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5.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育思想(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贾谊、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明确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总结我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第一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颜之推简介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早教2.威严有慈3.均爱勿偏4.应世经务5.重视风化陶染第二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朱熹的生平二、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1.理与气、理与欲2.重视蒙养教育3.要求慎择师友(外烁的作用)4.提倡正面教育第三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一、王守仁生平介绍一、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顺导性情、鼓舞兴趣2.循序渐进,量力而行3.因材施教,各成其材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第四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把握蒙养院与蒙养园的异同,了解外国教会设立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部分,掌握康有为的儿童公育思想。

第一节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背景一、客观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妇女走出家门,从事社会职业。

二、舆论基础和思想准备:近代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引进和传播。

三、制度上容许:清末新政的改革。

第二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一、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蒙养院的对象2.蒙养院的设置3.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1.女子师范中保姆的培训2.蒙养院的设立三、特点1.过渡性,虽有制度,但实施不充分。

2.迈出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第一步。

3.蒙养院制度建立是至上而下的。

4.抄袭日本。

5.“中西结合”。

第五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912年-1949年)(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中华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包括幼稚园的课程、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概况、幼稚园师资的培养概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二、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第二节幼稚园课程一、幼稚教育的总目标1.增进幼儿身心健康2.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二、课程范围三、教育方法1.强调照顾儿童的喜好,不必强求一致地活动。

2.采用设计教学法。

3.强调儿童要做户外活动。

4.引导儿童,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5.教师要做观察、教育记录,作为研究和施教的材料。

6.儿童的玩具用品尽量利用废物、天然物和日用品。

7.教育活动要与家长相结合,也中向家长宣传幼稚教育和家庭教育方法。

四、评价五、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和发展1.厦门集美幼稚园2.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3.北京香山慈幼院4.南京鼓楼幼稚园5.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第六章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是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了解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张宗麟的生平与教育活动,明确他们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陶行知简介二、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1.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2.解放儿童创造力3.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第二节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论幼稚园教育1.幼稚教育的中国化2.幼稚园的课程:3.幼稚园的教学:整个教学法三、活教育的理论1.“活教育”的目的论2.“活教育”的课程论3.“活”教育的方法论第七章古代西方学前教育(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古代埃及、印度和希伯来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具有宗教性的特色。

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昆体良的幼儿教育思想。

了解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斯和蒙田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一、古代埃及的幼儿教育二、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三、古代希伯来的幼儿教育第二节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一、古代希腊、罗马的基本情况二、斯巴达的幼儿教育三、罗马的幼儿教育第三节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思想一、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思想1.任务:培养美德2.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选择第四节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一、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第八章近代六国的学前教育(4学时)教学要求:掌握英、法、美、德、俄和日本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演变。

教学内容:英国的学前教育;法国的学前教育;德国的学前教育;俄国的学前教育;美国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近代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一、近现代英国发展概况二、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背景三、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1750-1850之间)1.欧文的幼儿学校2.怀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3.政府的政策四、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850年之后)1.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引进五、近代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1.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由下而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