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知识要点归纳【名词解释】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就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人及人群的身形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1848年,法国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德国格罗蒂扬提出整套理论和概念,并于1920年在柏林大学首次开设社会卫生学讲座。
3.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本质概括。
4.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5.亚临床疾病是指没有临床症状、体征,但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无临床症状,但有心电图改变等诊断依据。
6.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7.1978年9月,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布《阿拉木图宣言》,宣布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8.1986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公布了《渥太华宪章》,列出8个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安全、社会保障、教育、食品安全、收入、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公正。
9.2000年9月,联合国大会提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与3个健康直接相关社会决定因素: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和对抗艾滋病、疟疾及其他疾病;5个健康间接相关社会决定因素:消除贫困和饥饿、普及初等教育、性别平等和提高妇女权益、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建立全球发展的合作关系。
10.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1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一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总量。
11.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由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 构成;传统健康评价指标由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构成,其中出生率、死亡率是人口变化情况指标,平均期望寿命是社会成员健康状况综合指标,婴儿死亡率是反应社会成员健康状况比较敏感的指标。
12.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危及消费者或后代的隐患。
13.互联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课概括为:4C、3P、1S。
4C是指:内容(content)、连接(connection)、商务(commerce)、医疗保健(care);3P是指:病人(patient)、提供者(provider)、支付方(payer);1S是指:医药和器械、设备供应商(supplier)。
14.社会和人口统计指数体系(SSPS)是以社会、经济、生态为基点,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将人们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的主要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对生命周期各阶段具体情况的描述和分析,评价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
15.文化(culture)广义是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16.人格(personality)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A型人格(刚型人格),表现为责任感、控制感和挑战性,具有敌意、匆忙和竞争的特点,易患心血管疾病;C型人格(消极型人格),表现为过分顺从、忍让和自我克制、情绪压抑、爱生闷气等特点,易患肿瘤疾病。
17.认知(cognition)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价值观、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个人控制信念。
18.倡导行动(advocacy)是指向目标组织或个人提出主张并促使其采纳的行动。
包括4个前后关联的要素:倡议(proposition)→联盟(coalition)→宣传(publicity)→行动(action),即倡导促动的四阶段模式(PCPA模式)。
19.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0.健康管理是指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和社会学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协调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层面的健康维护、改善和促进行动,通过对家庭、组织、社区、城市、国家、全球等范围内各种健康管理资源的充分调动、协调和整合行动,实现对影响群体的各种危险因素及不良社会条件和环境因素的监测、诊断、分析评价和干预,通过推动健康组织、健康社区、健康城市等不同健康环境支持系统的建设行动,实现对所有环境中促进和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
21.德尔菲法(Delphi)在设计好专家咨询表的基础上,通过多轮函询征求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并对每一轮的意见汇总,提出专家共同否定的问题,增加专家提出的建议,在下一轮函询时随函询列表寄给专家供其他在评价时参考。
通过2~4轮的反复评价,是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
22.信度(reliability)是指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
包括复测信度(用同一问卷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复本信度(设计另一种与研究问卷在测量内容、应答形式及统计方法等方面高度相似问卷,同时测量同一研究对象,评价两个问卷测量结果的相关性)、折半信度(将问卷分为奇数条目的问卷和偶数条目的问卷,分别作为各自的副本进行测量,两问卷的相关系数(r)等于半个问卷的信度系数,而一个完整问卷的条目增加了1倍,其信度系数(R)可换算为:R=2r/(1+r))。
23.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包括表面效度(问卷的条目是否都与研究者想要了解的问题有关)、内容效度(评价问卷所涉及的内容,能在多大层度上覆盖研究目的要求达到的各个方面和领域)、结构效度(用两个相关的可以相互取代的测量尺度对同一概念相互测量,如能取得相同结果,可认为有结构效度)、准则效度(评价问卷测量结果与标准测量之间的接近程度)。
24.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从卫生服务的供方(provider)、需方(consumer)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25.卫生服务要求(health services want)是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伤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6.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s need)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根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察觉的需求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
27.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s demand)从经济和价值观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通常情况下,要求<需要<需求。
28.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是指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29.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疾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30.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指存在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们对自己身体状态、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3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指在伤病、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关联的主管体验(包括健康状态和主管体验)。
32.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目标生存年龄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33.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疾病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与疾病伤残(残疾)损失健康生命年相结合的指标,是生命数量和生活质量一时间为单位的综合性指标,DALY=YLL+YLD。
34.卫生保健制度(health care system)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危及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所采取的综合性政策和措施,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分配与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和管理措施等基本要素。
35.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医疗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服务。
36.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包括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叫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如孕产妇、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社会性弱势群体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各类群体,如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失业青年等。
37.人口老龄化是指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时,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是老龄型国家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