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 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方法指导】学习区域地理,我们首先要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再根据该区域位置分析本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进而分析本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
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目标导航】1.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邻国和邻省(区),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重要性。
(重点)2. 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和河流,归纳出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重点)3. 运用气候资料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的气候特征、成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活动一 考察之旅—确认位置任务1: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邻国和邻省(区),归纳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及重要性。
(重点)读课本P24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和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确定位置。
1.读图观察:东北地区位于位于中国____部, 包括______省、______省和_______省,简称 “东北三省”。
省会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简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纬度位置:请在图中描出下列重要的经、纬线:40°N 、50°N 及中国最北端53°N ,120°E 、130°E 及中国最东端135°E 。
3.海陆位置:请在图中填出渤海、黄海、俄罗斯、朝鲜、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
4.归纳:纬度位置: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40°N ——53°N 之间,跨 、 、 (中国温度带划分),_______纬度地区。
经度位置:主要位于120°E ——135°E 之间。
海陆位置:东、北两面与 及 为邻;西接_________自治区;南连 省,隔 海、 海与山东半岛相望。
沿45°N 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沿125°E 东北地区地形剖面图东北5.活动探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活动二 走进东北—考察地形任务2: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和河流,归纳出该区域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重点)读课本P26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观察地形。
1.请在课本图中找出并用红笔圈注然后请在右图中填注: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辽东丘陵,黑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嫩江、辽河。
2.读图观察: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 地理区域 纬度位置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国温带带划分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东北平原纬度最_____中温带 _______ 、大豆 _____________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低纬度______________ _______ 、油菜 一年两熟到三熟 海南岛 纬度最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椰子 _____________国家 海陆位置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本 岛国 多港湾,海上交通便利;发展海洋事业中国 __________ 即有利于与陆上邻国开展________,又有利于发展___________。
蒙古内陆国利于陆上交通;不临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归纳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地势特征②农业: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沃野千里,适合发展__________,形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如: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_______和______。
③气候:南面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____________。
④河流:河流众多,河网稠密地势地势高低东北北地区的地势高低,大致呈_______状的三带分布: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地势较低;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地势相对较高;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地势较低。
整体地势特征为:西、北、南三面高,中部、南部地势低。
影响①河流流向,由周围山地流向中部平原;②河流冲积形成平原。
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3:运用气候资料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的气候特征、成因及产生的影响。
(重难点)1.读图观察:气温:东北地区1月南北温差为______,普遍低;7月南北温差为________,普遍高。
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冬季南北气温差异______,气温低。
2.降水: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在_____mm至_____mm之间,降水多且集中在_____季,冬季多降雪,是中国降雪最多的地区。
3.分析归纳:气温:热量条件从南向北递减,总体不足差异明显,自南向北跨_______个温度带。
降水:较多,空间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干湿地区)。
气候: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东北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图候区相比冬季_____________,夏季______________,其主要影响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另外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加剧寒冷。
影响:①影响农业:夏季雨热同期,能够满足水稻的生长;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质量高;冬季漫长寒冷,病虫害很少,盛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特别受市场青睐。
②影响地形:多湿地多冻土;③影响河流:结冰期长,汛期短;④影响植被:多针叶林。
植被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依赖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请读课本P30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
思考: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及山体东西两侧降水明显不同的原因?【课堂小结】亲近自然——旅游心得谈谈你对东北地区印象最深的方面或者你的收获。
快乐“闯关东”(2017淄博)读图,完成1~2题.1.图中①﹣④代表的各地中,地势最低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对图中①﹣④代表的各地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商品基地B.②地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③地优化草场,重点发展原畜牧业D.④地保护天然林区,边采伐边补种(2017济宁)读“东北部分城市降雪初日期、降雪终日期和最大积雪厚度的分布图”,完成3~4题。
3.造成图中四城市雪期(从当年降雪初日期到次年降雪终日期的天数)长短和最终厚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人为因素4.对东北三省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水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东北地区山环水绕,物产丰富。
读我国东北地区地形图,回答5~6题。
5.图中序号对应的地理事物名称,正确的是()A.①——辽河平原B.②——长白山C.③——松花江D.④——渤海6.东北稻米质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一年一熟,生长期较长B.夏季高温多雨C.水源充足,灌溉便利D.当地生产技术先进7.(2017德州修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平原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
材料二东北地区图(1)“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歌曲中描述的河流是图中的河。
(填字母)(2)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冬季的东北,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冰雪世界.试分析该地区冬季寒冷的原因。
(3)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设立了①三江自然保护区,当前它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册中,我们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区、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评价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方法。
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这些前期知识的铺垫和方法的迁移来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并不难。
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两方面去探究。
通过活动题深入挖掘得出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由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得出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据学情状况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引领学生旅游的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情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效果分析这节课通过阅读位置与范围图、地形地势图、气候资料图,帮助学生掌握了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特点、地形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
同时也巩固了学习区域地理位置特点、地形特点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简单,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学起来很容易,小组合作能力也比较强,课堂氛围很好,教学效果显著。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本部分是教材改版后新增内容, 老师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 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是在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 又为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分布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 地理位置” 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范围、面积, 阐述了东北地区的相对位置。
教材安排了一则“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的“ 阅读” 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在世界地理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 来认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进而整体把握其地理位置特征。
在“ 地形特征” 这部分内容中, 教材首先安排了 1幅地形图和 2幅地形剖面图, 紧接着安排了一组“ 活动” , 让学生通过读图来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河流的分布及三江平原的形成原因。
再次, 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和地表结构特征。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白山黑水” 的“ 阅读” 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地形区和河流概况。
在“ 气候特征” 这部分内容中, 教材安排了一段正文内容, 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正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材安排了一系列图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