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现代远程教育概念图。
图1图22、立项理由。
资源不够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从试点的情况看,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表现在专业很少、课件很少、质量很差、重复开发。
可以说,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实践证明,开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适于网络远程学习及可供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搞好资源建设要比建立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困难得多。
为了更好地协作和交流,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统一规划,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为统一协调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共同的标准。
初期为资源建设投资1亿元,包括: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1年年底前,用2000万元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库建设,即用2000万元建10个左右库(如案例库、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为学校和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素材;组织开发重重大教育软件,支持高校远程教育发展。
当然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照“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来说更是相距较远。
这就需要所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宏观规划分工,由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视现有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同载体资源相结合开发,多种载体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齐头并进;加强共享合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库的最大效益。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3.1、研究背景与意义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竞争、科学技术竞争、综合国力竞争非常激烈。
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
教育在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变巨大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
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县农村中小学,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
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强教师培训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引入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2、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调查了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状况,探索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应用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面向学生,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小学各科教学整合。
改变农村中小学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和教师培养机制,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书育人的骨干教师,让广大农村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劳动者打下基础。
3.3、研究内容深入全县中小学全面调查了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状况,探索推动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应用策略。
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探讨教师如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益。
如何做好教学资源的取舍利用、课后的辅导和作业布置、批改等等。
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实施教学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远程教育环境下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
3.4、研究方法本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综合应用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3.5、研究计划:3.5.1师资力量参加课题研究人员12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7人;课题指导组成员都具有中学高级职称。
所有人员均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
3.5.2实施步骤3.5.2.1、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
确定协研学校,确定课题研究对象,设计制定问卷调查表。
3.5.2.2、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组织课题研究。
深入全县中小学全面调查了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状况,指导远程教育校本培训,促进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推广远程教育示范课,在网上发布的同时,送教下乡,深入基层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让土生土长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收集、整理各种有效资料,强化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定期进行教育科研的督导、检查、评估和小结,适时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3.5.2.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与工作总结报告,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多媒体课件汇编,做好结题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3.5.3设施条件全县目前已有53所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总装机1053台,2004年6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县正式实施,全县共确定项目学校105所,其中,模式一学校65所,模式二学校84所,模式三学校7所,涉及15个乡镇,基本达到了全覆盖。
为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教研室现有计算机11台,闭路电视系统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套,34英寸电视机三台,DVD影碟机3台,激光打印机3台,各办公室都配有电脑并连接成100M的局域网络,与外界用ADSL接入Internet,目前,开通中国教育电视台的3套节目供教研员收看,还为课题研究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照相机各一台,光盘刻录机3台。
教研员都已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都会从网上查找和下载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等。
以上这些设备和资源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软硬件上的保证,为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搭建了平台。
3.5.4经费来源:为保证课题的实施,教研室将拨付专项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3.6、具体措施3.6.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与研究,领导是关键。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在中小学应用远程教育的重大意义。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通过远程教育的应用,丰富农村教学资源,缓解师资不足的困难;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三农”,为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推动作用。
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任务,即:一个思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二个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落实:设备使用的落实,管理制度的落实,师资培训的落实。
3.6.2、统筹规划,强化管理远程教育工作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专业特点突出。
要建立健全远程教育工作中的机房管理、计算机室使用、远程教育的应用保障等制度,保证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各项应用模式都发挥效益。
建立健全完善各类档案(计划、总结、教育教学心得、论文、课件、课表、上课、培训记录、设备维护、图片等)。
各乡镇学校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应用情况,安排以中学、中心校为龙头,以强帮弱,以大帮小开展层层帮扶工作,做到层层分担,责任到校,责任到人,达到资源共享。
3.6.3、建设队伍,加强科研各校要按教体局的要求配备远程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远程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
对从事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对于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要按实验员一样对待。
要加强远程教育教育科研工作,在教体局的直接领导下,与县电教站密切配合,加强远程教育教学的研究,在教育网站中要创建远程教育栏目,及时与师生勾通;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课题组成员的自身素质与教育技术科研水平。
3.6.4、建立机构,组织实施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质量,决定成立本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
3.6.4.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凌学义成员:陈永健陈少君陈长征3.6.4.2课题研究组:组长:陈永健成员:陈长征蔡幼华戴腾银康华琴贺兆全刘玉翠毛明卫郭新民戴新茹李群英吕青松3.6.4.3协研单位:后柳中学两河中学熨斗中学迎丰中学池河中学第三中学城关中学城关一小饶峰小学后柳小学熨斗小学银龙小学迎丰小学城关镇中心小学3.7、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工作报告,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成果汇编,多媒体课件汇编等。
教科院0802班佘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