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本章重点: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1、程序化做出判断得出结论2、客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2、探求科学规律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本章重点:1.研究假设的建立2. 研究变量的确定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一)研究课题的选择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课题的选择,就是要考查和分析现有的事实和理论之间的矛盾、它们各自内在的矛盾、它们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已知的科学材料中找出尚未解决的矛盾,由已知向未知进发。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般标准1、课题应有价值课题的价值是指课题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包括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理论价值•课题是前人从未研究过的,其成果可开辟新的领域解决前人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使教育科学理论有所发展、有所发明;•课题运用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其成果除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外,还可以促进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

•课题是对前人或别人的研究加以验证、补充和修订,其成果可以使教育理论得以完善、修正、充实和发展;课题的应用价值是指课题满足教育实践及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

. 课题解决了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课题直接为教育工作原则、内容、方法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人才的健康发展•课题广泛的提高了社会效益。

2、课题应有创新(科学研究的根本)3、课题要有科学性4、课题能够获得结果(三)研究课题的类型和来源类型:理论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来源:从社会发展需要中选题、从社会实践中选题、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从《课题指南》中选题(四)研究课题的原则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根本方向)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选择研究课题必须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外部的由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和其他方面产生的需要内部需要:教育技术学科内部的知识发展状况的实际需要2.创造性原则(本质特征)所谓创造性原则,包含双重意义。

课题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也就是该课题是前人没有解决的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独创性保证课题预期结果的独创性、突破性,也就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能够发现或充实前人没有发现的真理或已经发现但不完全的真理。

3.科学性原则(内在根据)研究课题必须具有科学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4.可行性原则(现实条件)所谓可行性原则,是指根据实际的、已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择课题,对预期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尽可能加以周密的、准确的估计。

(五)研究变量的确定所谓变量,就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多因素。

(一)研究变量的种类1.常量常量是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都具有的特征。

2.变量变量是研究中不同研究对象体现出的不同的特征,是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3.自变量在研究中,具有分类性质的,由研究者主观操纵的,能够导致其他变量产生的变量为自变量。

(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它的变化受计划安排,是系统性变化的)自变量必须设计和有效操纵。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自变量类型:媒体的特性、对媒体的操作行为、研究对象个体的状态、团体的状态、教学环境的状态4.因变量可以观测到的,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量为因变量。

(必须是跟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素、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素)对因变量必须进行测量。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因变量类型:即时行为反应、持续累积的行为反应、态度倾向、群体状态变化5.无关变量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

常见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无关变量类型:被试的主观态度、习惯、动机、准备状态、目标定势;对被试的诱发启示;研究者本身的倾向、指示语、与实验无关的某些动作、表情、语气等;实验环境因素等。

(二)变量的操作性定义指将研究变量的特征具体化,使之更为精确,以便科学的控制和测量。

(六)研究假设的建立(一)什么是研究假设假设是一种对研究结论的推测或对问题答案及情况状态的一种猜测,是正式开展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二)假设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假设是新知识的雏形。

2.假设为教育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研究假设的特点(裴娣娜)科学性;推测性;表述的明确性;可检验性。

(四)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包括方向性和非方向性)方向性假设具体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或差异的特点;非方向性假设,往往是研究者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甚清楚,只是凭已有的经验感觉研究对象诸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但不能肯定是什么样的相关。

(五)研究假设的陈述1.假设的基本成分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研究课题的限制性条件(2)研究的自变量(3)研究的因变量2.假设的表述方式要表述一项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1)存在式表述:在条件C下,A具有B的性质。

例如:对于网络教学软件,清晰的导航设计具有帮助学生掌握内容结构的作用。

条件因素:网络教学软件;自变量:导航设计;因变量:学生掌握内容结构(2)条件式表述:在条件C下,如果有A,则有B。

例如:对于小学某年级的学生,在英语课的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增强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使长期记忆效果(6个月以上)达到* *标准。

条件因素:学生年龄+学科科目;自变量:多媒体情境教学;因变量: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3)差异式表述:在条件C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城市和农村中学生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条件因素:多媒体教学软件“桂林山水”的学习;自变量:学校类型;因变量:对“能帮助理解知识”作用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4)函数式表述:在条件C下,随着A的改变,B将做* *方式的变化。

例如: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时,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率将逐渐下降。

条件因素:小学生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学习;自变量:学习时间的变化;因变量:学生注意力保持率(七)研究样本的抽取研究目的明确以后,虽然研究对象的选择范围也大致界定了,但是,还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此外,还需要根据统计学的知识估算样本容量的大小。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 总体、样本、取样(1)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2)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样组。

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

(3)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取样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

3.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1)明确规定总体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明确总体界限。

研究的目的、课题性质决定总体的内涵。

譬如:“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

总体就是全国的所有大学生;“弱智儿童智能特点的研究”,总体就是所有的弱智儿童;“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总体是城乡初中学习困难的学生。

当然还必须对“学习困难”的含义加以明确的界定。

(2)取样的随机性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也就是说使被抽取的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这里不存在任何选择的标准,不带有任何有意义的成分,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3)取样的代表性要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能代表总体。

如某市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全市初中三个年级共42万学生,可以从中抽选840人来说明42万人的情况,因此这840人的代表性就非常重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