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重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第三节《重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同时依照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觉规律.
通过运算G与m的比值发觉规律:G与m的比值差不多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明白得和把握重力和质量的运算关系.
明白得质量和重力的区不.
把握用公式运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逝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平均的形状规那么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方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看手指所在刻度.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纳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现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把握公式G=mg
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忆.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
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好,同时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形.〕
积极摸索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逝〞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10〕师:请同学们运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常所讲的体重事实上是质量〕
〔11〕师:请大伙儿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模样?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
把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依照日常体会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讲明〕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能够写作:G=mg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关心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觉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觉的规律.
依照情形可提醒学生运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现在细线悬挂情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伙儿能不能想个方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因此对重力的存在直截了当能同意.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专门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摸索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现自己平常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备注
第三节《重力》教案(北师大版初二下)
第三节重力
教案例如:
教学课题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白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运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觉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觉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伙儿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邻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邻近的物体.(地面邻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能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依旧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咨询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形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观看视频,摸索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以下咨询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摸索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运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图片〕
观看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看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看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摸索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不.
把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讲〝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觉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平均的形状规那么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形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伙儿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什么缘故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什么缘故总落回地面?〞、〝大伙儿明白牛顿摸索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觉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那个地点,针对善于摸索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仪器材料
铁架台、细线、斜面、一重物;弹簧测力计、钩码〔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重力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4〕〔依照学生情形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
把握质量分布平均形状规那么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看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
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