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名称《马基练习-01》共100 题共100 分计时60 分钟第一题(共60 题,总分60 分)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答案( 3 )2. 历史人物指的是A. 历史上普通个人B. 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C. 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D. 杰出人物的思想答案( 3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答案( 3 )4. 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是A. 相对主义诡辩论B. 唯物主义决走论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答案( 3 )5.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4 )6.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答案( 4 )7. 否认逻辑证明的作用是()A. 教条主义的表现B. 经验主义的表现C.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 2 )8. 教条主义犯了()A.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 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 类似诡辩论的错误答案( 1 )9. 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理论贡献是()A. 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 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 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答案( 3 )10.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句话说明A. 实践决定认识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 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答案( 2 )11.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 《资本论》的出版B. 唯物史观的形成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 私有制的消失答案( 3 )12. 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 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 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 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D. 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答案( 4 )13. 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段话强调了意识的A. 能动性B. 客观性C. 物质性D. 社会性答案( 1 )14.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一种()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D.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答案( 3 )15. 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C. 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D. 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案( 2 )16.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A. 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B. 善于区分新旧事物C. 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D.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答案( 4 )17.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有限性和无限性C. 绝对性和相对性D. 同一性和斗争性答案( 4 )18.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指()A. 原初物质B. 基本粒子C. 存在D. 客观实在答案( 4 )19. 下列哪项不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B. 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几国获得胜利C. 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 新经济政策答案( 3 )20.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D.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答案( 2 )21. 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 反映剥削阶级愿望的哲学具有陕隘的剥削阶级的偏见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答案( 4 )22. 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 鼓励人口快速增长B. 尽量减少人口数量C. 使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状况相适应D. 使人口数量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答案( 3 )23. 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A. 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B. 群众自己解放自己C. 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D. 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答案( 2 )24. 1921年3月,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A. 联共(布)十大B. 俄共(布)十大C. 联共(布)九大D. 俄共(布)九大答案( 2 )25. 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A.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B. 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C.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因素D.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案( 1 )26. 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A. 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 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答案( 3 )27.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
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A. 唯一源泉B. 基础C. 全部内容D. 最终目的答案( 2 )28.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职能与剥削阶级专政国家职能的本质区别在于A. 国家政权管理形式不同B. 国家政党制度不同C. 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D. 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答案( 3 )29. 宗教是()A. 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B. 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C.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D. 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答案( 4 )30.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政治标准B. 经济标准C. 道德标准D. 社会标准答案( 2 )31.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 从感觉到知觉,认知觉到表象B.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D.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答案( 2 )32. 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A. 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B.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C. 生产资本的增值程度D. 不变资本的增值程度答案( 2 )33.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着力点是A.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B.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C. 调节过高收入D. 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答案( 2 )34. 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答案( 4 )35.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答案( 1 )36.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A. 时间的连续性B. 时间的一维性C. 时间的顺序性D. 时间的重复性答案( 2 )37. 从劳动过程看,修配厂正在检修的机器设备是A. 劳动工具B. 劳动资料C. 劳动产品D. 劳动对象答案( 4 )38.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 地理环境B. 社会关系C. 生产劳动D. 信息交流答案( 3 )39.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B.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C. 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D. 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答案( 3 )40. 阶级斗争是()A. 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 阶级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杠杆答案( 2 )41.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是()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答案( 2 )42. 科学证明,人脑是A. 思维的源泉B. 思维的产物C. 思维的器官D. 思维的对象答案( 3 )4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答案( 3 )44.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B.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C. 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D.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答案( 3 )!45.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答案( 4 )46.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 创造新价值B. 创造剩余价值C. 创造必要价值D. 创造使用价值答案( 4 )47.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A. 社会革命理论B. 阶级斗争学说C.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答案( 4 )48. 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A. 国民收入B. 国民生产总值C. 生产资料D. 社会总产品答案( 4 )49. 同质的事物区别的依据是( )A. 事物的质B. 事物的量C. 事物的度D. 事物的质量答案( 2 )50.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又在一定分寸上重新燃烧。
这是()A. 唯心主义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形而上学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观点答案( 4 )51. 国家政权主要代表A. 剥削阶级的利益B. 劳动人民的利益C. 统治阶级的利益D. 先进阶级的利益答案( 3 )52.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这对矛盾的解决有赖于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介C. 商品交换的实现D. 商品物质实体的消亡答案( 3 )53. 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是()A. 客观事物的发展B. 社会实践C. 人的求知欲望D. 人的好奇心理答案( 2 )54. 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单位,并进而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的观点是()A. 存在主义B. 辩证唯物主义C. 唯心主义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答案( 4 )55.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它是构成生产关系的根本形式B. 它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C. 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 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物答案( 3 )56.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答案( 1 )57.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