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1)

浙江省交通建设指南ZJ/ZN2019-1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2019年12月发布2019年12月实施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编写单位:杭州都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九年十一月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章校委员:张治中卞钧霈王振民史方华编写组主编:张雪锋副主编:石雪飞李丕伟编写人员:林豪朱荣张伟李小祥沈兴承刘超目次前言 (III)1总则 (1)2编制依据 (1)2.1规范标准 (1)2.2规范性文件 (1)3术语 (1)4基本规定 (3)4.1一般规定 (3)4.2结构型式分类 (3)5预制构件 (5)5.1一般规定 (5)5.2施工准备 (6)5.3模板工程 (11)5.4钢筋工程 (13)5.5混凝土拌制、浇筑与养生 (14)5.6标识与存放 (16)6安装施工 (17)6.1一般规定 (17)6.2施工准备 (18)6.3地基处理 (20)6.4涵洞主体安装 (22)6.5洞口及回填土施工 (24)7质量检验评定 (27)7.1一般规定 (27)7.2钢筋加工及安装 (28)7.3构件预制 (29)7.4涵洞总体 (33)7.5地基处理 (34)7.6涵洞主体安装 (35)7.7底板施工 (35)7.8洞口施工 (36)7.9涵洞回填土施工 (38)附录A(规范性附录)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39)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案例:G25富阳至G60诸暨高速联络线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装配式涵洞预制与安装施工 (51)前言涵洞是公路工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结构,以人、车通行或过水为主要功能。

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洞涉及量大面广,投资比较大,在施工建设中,往往成为影响整个工程造价、质量和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浙江省内的涵洞以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现浇涵洞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及原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加上施工方法、工艺、材料单一,存在一定局限性,不适应当前打造公路水运品质工程建设所提出的,对量大面广的结构构件实现工厂化生产、机械化装配、标准化施工的要求。

本指南在广泛收集资料、调研分析、认真总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于预制装配化的涵洞结构构件标准化施工技术研究和应用》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以规范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涵洞的预制、安装施工和质量检验工作。

本指南按照《浙江省交通建设指南编制管理办法》(浙交〔2018〕162号)的要求编写。

本指南为推荐性指南,适用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的施工和质量检验,不涉及专利。

1总则1.1为适应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以下简称“装配式涵洞”)的建设需要,加强对装配式涵洞施工的规范化管理,统一技术标准,保证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特制定《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施工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2本指南共分7章及2个附录,包含了:1总则、2编制依据、3术语、4基本规定、5预制构件、6安装施工、7质量检验评定,以及附录A和附录B。

1.3装配式涵洞工程施工和质量检验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省内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编制依据2.1规范标准GB/T50214-2013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F80/1-20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2.2规范性文件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3术语3.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一种采用工厂制造和现场拼装施工方式建造,用于横穿公路的人行、车行及过水而设置的,净宽不大于6m的钢筋混凝土构造物,一般由基础、洞身、洞口组成。

3.2管形涵洞洞身截面为管形的涵洞。

3.3箱形涵洞洞身截面为箱形的涵洞。

3.4拱形涵洞洞身截面呈拱形的涵洞。

3.5节段沿涵洞纵向按一定长度划分的具有完整截面形状的结构段。

3.6平接缝涵洞节段与节段之间的垂直于洞身方向的接缝。

3.7铰接缝涵洞节段各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接缝。

3.8沉降缝为防止装配式涵洞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结构破坏所设置的垂直于涵洞纵坡线的竖直缝。

4基本规定4.1一般规定4.1.1装配式涵洞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遵循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文明施工的实施方案,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1.2装配式涵洞施工在工程项目总体施工规划下,按照《浙江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应考虑全线涵洞布置、工期要求、运输条件、当地自然和环境条件等,明确标准化场地建设、工料机准备、施工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

4.1.3装配式涵洞施工与质量管理可采用信息化系统,构件的预制和堆放应分批次、分规格进行,并做好预制构件的基本信息标识,预制构件标识应符合本指南5.6.1条的规定。

在信息系统内应记录每个预制构件的基本信息、质量检验结果和堆放位置,便于涵洞安装施工时预制构件查找和运输调度。

4.2结构型式分类装配式涵洞按其截面形状可分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形涵洞(以下简称“管形涵洞”)、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箱形涵洞(以下简称“箱形涵洞”)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拱形涵洞(以下简称“拱形涵洞”)三种结构型式,见图1。

a)管形涵洞b)I型箱形涵洞c )II 型箱形涵洞d )拱形涵洞说明:1-顶板:箱形涵洞和管形涵洞截面上按整体受力特征划分的独立顶部构件;2-侧墙:箱形涵洞和管形涵洞截面上按支挡两用,装配自稳要求设置的两侧构件;3-拱身:拱形涵洞主体受力构件;4-底板:涵洞截面上连接侧墙或拱身,兼做基础要求设置的底部构件;5-洞口:涵洞两端设置的构造物,包括翼墙、管形涵洞端墙、箱形或拱形涵洞帽梁、基座、洞口面板等构件;6-翼墙:涵洞洞口向两侧斜向展开的挡土墙;7-端墙:管形涵洞洞口垂直于涵洞纵向的挡土结构;8-帽梁:箱形涵洞及拱形涵洞洞口顶部垂直于涵洞纵向的条形挡土结构;9-基座:洞口翼墙的基础;10-洞口面板:洞口底部翼墙间或翼墙前的现浇混凝土板;11-截水墙:位于洞口面板下用来防止地下水流动的结构;12-混凝土垫层:设于装配式涵洞主体结构(底板与侧墙)与地基土之间的中间层,用于保护地基土,找平基地,为装配式涵洞拼装提供工作面。

图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示意图5预制构件5.1一般规定5.1.1施工单位进场后,应按招标文件的要求配齐人员、机械设备和测量、试验检测仪器,建立相应的施工管理机构,制定现场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将项目人员的联系信息报送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

5.1.2装配式涵洞构件预制应采用标准化、机械化、工厂化方式进行生产。

原材料加工区、钢筋绑扎区、构件预制区、混凝土养生区、构件堆放区等生产区间应合理划分配置,充分利用机械的生产性能,做到半自动或自动化生产,使整个预制生产过程形成流水线式的工作环,最大效率提高生产工效。

5.1.3预制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照本指南5.2节的要求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5.1.4施工准备完成后,应对每一种型号规格的预制构件进行试预制。

对涵洞预制构件的分项工程,第一个成品或半成品完成后,应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对试预制构件的各项技术和质量指标等按照本指南要求进行评价和总结,验证预制施工工艺、操作方法的可靠性、合理性,找出工料机的最佳组合参数与相关工艺参数。

试预制结束后,施工单位应编制首件试预制总结报告,经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5.1.5预制构件生产流程见图2。

图2构件预制生产流程5.2施工准备5.2.1技术文件编制5.2.1.1装配式涵洞开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核对工程数量,全面核对装配式涵洞预制构件的关键构造尺寸,对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设计建议,应及时上报,且接受设计单位的设计技术交底。

5.2.1.2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对总体工期和涵洞施工工期的控制要求,针对结构设计特点、施工工艺和施工自然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按照本指南4.1.2条规定进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文件编制。

5.2.1.3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的施工质量检验制度,规范施工质量检验方法。

质量保证文件中主要包含下列内容:a)预制场地的设计规划。

b)保障混凝土耐久性的施工工艺及控制措施。

c)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方法。

d)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及具体保障措施。

e)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其验证制度。

f)按照设计文件和混凝土验收标准的要求对预制构件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g)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实体混凝土质量检验和评定方法。

h)预制构件施工的专门操作细则和质量检验方法。

5.2.1.4施工单位应加强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等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钢筋制作、混凝土浇筑与养生、构件吊运、构件存放等关键工序人员的教育培训。

5.2.2试验检测5.2.2.1施工单位应建立合格的检测试验室,在开工前进行备案登记,并在取得工地试验室备案通知书后,方可从事该项目的试验检测工作。

5.2.2.2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提前开展原材料的调研和复检、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以及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长期耐久性能的试验检验工作。

5.2.2.3根据本指南第7章及附录A的规定对有关试验检测、施工过程控制的要求如实进行记录,必要时可补充试验检测和施工过程控制相关记录表格。

5.2.3技术交底5.2.3.1各分项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内容和批复的施工技术方案,由施工单位项目总工组织编制各项技术交底文件,主要内容宜包括: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流程和要求,质量、安全、环保保证措施及安全应急预案,以及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等要求。

5.2.3.2各分项工程施工前,由项目总工对项目经理部各部门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施工班组长进行技术交底,监理工程师参加,交底过程形成书面记录。

5.2.3.3班组施工人员应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班组技术交底内容宜包括:各分项工程的首件试预制施工方法、施工工序与工艺管理要求及注意事项、安全防控措施;关键工程的具体部位、构造尺寸、预埋件、接缝构造、预留孔洞的位置和规格;流水和交叉作业施工阶段划分或施工界面划分;支模方法、拆模时间;钢筋的规格、品种、数量、焊接程序和施工要求;混凝土材料配合比,构件的浇筑和养护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

5.2.3.4应建立班前会制度,每天上班前应向作业人员明确当日作业的相关技术要求。

5.2.4预制场建设5.2.4.1预制场选址应结合工程建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预制构件生产数量和工区分布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预制厂选址宜避开临近城镇、村庄等人口密集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