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品包装设计

礼品包装设计

孔子以复周礼为已任,提出仁的命题,并以仁 释礼,又使周礼有所发展。仁的字源是二人,指人 与人的组合,孔子赋以道德属性, 提出仁者爱人的 观点,从而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周礼,把礼推到 社会的下层。人殉、人祭本是古礼,到春秋时代人 们用“非礼”加以谴责这种不仁的行为,反映出礼 因为有仁的精神,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
全民的意向同一的活动。
商代人创造了最高权威上帝,只有君主的祖 先,才能面见上帝,沟通人间和上帝的联系,祭 祖的重点是祭君主的祖先。人们按照对君主血缘 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到宗庙、祖庙、祢庙祭祀, 以此界定尊卑、主从的人际关系。奴隶则被剥夺 了祭祖的权利。
全民性的礼仪被君主贵族垄断,神权与政权 合一,原始的礼改铸为尊君的仪式,现实的阶级 观念改变了礼的本义
礼 品 包 装 设 计PPT
礼品的包装传递的信息具有双重性:既要有产 品信息的传递,又要有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 信息。礼品包装是富有人情味的包装设计题材,设 计处理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行销中倾向于买情面、 买面子、买身份等软消费需求(礼),因此,相对 而言,受到成本及材料的限制较少。
在包装的造型上注重于较强的艺术性、追求特 色与个性、体现送礼者的身份及涵养。同时要有良 好的保护产品的性能。。
礼本是来自远古的意识形态,古人所谓礼始诸 饮食,本于婚,揭示了礼是从饮食男女中萌生的文 化现象,是合乎中华民族自然生态的行为。
礼字的初文像用器具托着两块玉奉给神鬼,这 是氏族成员对祖先的祭祀仪式,也是礼成型的初始 意义。古人有三大祭:祭天神、地和人鬼,以对人 鬼的崇拜最切合氏族的生聚和繁衍,人们通过祭祀 祖先以敬天事神,这对维系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社 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宗教意义,所以原始的礼是
以穿衣服为例,中国最讲究衣冠文明,古人所谓 文明之处,不在于以衣服御寒或表现审美的情趣,而 用衣服表德劝善和别尊卑。
以明代的品官章服为例,从一品到九品官员, 所带的朝冠由七梁递减为一梁,官愈小,帽子上的 梁愈少;服色四品以上穿绯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 七品以下着绿袍;袍上的绣纹区分更严格,文官从 一品到九品,分别绣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 鹇、鹭鸶、 黄鹂、鹌鹑、练鹊,相互不得混淆,穿 着不当即为失礼,要受到纠仪的处分。
另外,礼品包装除了特别为节日庆典而设计的 之外,更多的是专门为消费者赠送方便而特别设计 的,因此可以把一些有一定份量的礼品包装盒设计 成精美的小手提盒或中型的手提盒。
对一些轻巧的礼品盒,可以应用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吊牌、 彩带、花结,装饰衬垫作为装饰物,以增加欢乐之 情和表达送礼者的真诚之意。
二 “礼”及其习俗
礼制首先是从生活方式着手,不遗琐细地区分 君臣民士庶日用消费的差异。处处事事要做到贵贱 有等,长幼有差,贫富相称。
礼制是用权力统治财产的体现,有财产并不能 随意享用消费品,必须要受到身分品级的限制,这是 实施礼制的通则。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发展非常 完备,从衣食住行到穿鞋戴帽都有一套严密的等级规 章,并在日用消费中渗进道德化的内容。
不仅官服如此,常服也有严格的限制,《明律 例》规定,庶民男女衣服一概不得僭用金、绣、锦、 绮、丝、罗,违者不仅自己要受处罚,还要祸延家 长,工匠 。
这种等级观念从周代以来就有强烈的表现。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 夫臣士……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是“五常”关系,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常”中的纲纪。三纲五常 的内核——君臣父子,是最基本的垂直隶属关系。
礼制在周代遂发展完备,以血缘为基础的礼 和权力、财产再分配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典章制 度和各种繁文缛节, 。古人谓大礼有三百,小礼 多至三千,从吉庆、祭祀、迎宾、乡饮和军事、 外交大礼到日用起居,莫不讲究礼仪,以礼的形 态交往。
一部《周礼》成为周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的百科全书。
对周礼重新改造,并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最强劲 的意识形态的是孔子和荀子。
所以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要从反礼教揭橥, 召唤中国人民的觉醒。
《周礼·大宗伯之职》将诸礼总括为吉礼、凶礼、 军礼、宾礼、嘉礼5类。其中吉礼包括12项,凶礼 包括5项,宾礼包括8项,军礼包括5项,嘉礼包括6 项。自殷商以来,中国各朝均设有专门的礼仪机构 和职官,殷商称大宗,周朝称为春官或大宗伯,秦 汉则设有太常官掌管,至隋唐,始设礼部。
1、礼
古代中国的太平盛世,往往以礼义之邦为标榜 ,这是历代统治阶级治国的最佳蓝图,这种蓝图是 源于以礼治国的理想。
礼在古代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 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治 、礼法、礼教、礼律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 能。礼涵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众多内容,几乎 成为传统文化的同义语。
礼也体现了人对人的统治意志,这就必然要压 抑人的欲望,以强化这种统治的序列,实际上代行 了宗教的职能。
老子说得最透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要使心不狂,行不妨,就必 须堵塞刺激消费的口腹之欲和声色之好,于是禁 奢、崇俭、抑商、弃淫巧成为封建王朝的传统国 策。儒家的耻言货利,墨子的苦行主义,老子的 寡欲,淮南子的节欲,佛家的禁欲,理学的灭人 欲,各家各派都以抑制七情六欲作为克己修身的 训条。
由此可见,礼在周代形成系统的制度,经过孔
子、荀子的补充发展,内化为修己之道,外化为治 人之政,寓强制于教化,使国家法权与道德修养融 为一体,兼有德与刑的二重功能,礼制作为礼的实 施条例从而具有德与刑的两重威力。
2、礼制
礼制是礼的制度化的概称,是指规范人们生活 、行为、人际关系的各种具体措施。历代王朝或以 “会典”、“律例”、“典章”,或以“车服志” 、“舆服志”、“丧服志”等各式条文颁布礼制的 条款,管理和统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荀子的贡献是在于调和了儒法两家在礼的问题 上的分歧。与儒家相对立的是法家,《商君书》对 礼有批判,但商鞅变法并未废礼,这对法家来说, 不是不要礼,而是礼法同源,以法为主,同主张以 礼法国的儒家发生争议。荀子兼容两家之长,提出 寓法于礼的思想,认为“礼义生而制法度”,“礼 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