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

黄芪的研究概况作者:王艳芳、鲍建材、郑友兰、张崇禧摘要:目的:从黄芪的资源分布、栽培技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黄芪的研究概况。

方法:分析并总结近年有关黄芪的国内外文献。

结果:通过分析总结对黄芪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黄芪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结论:黄芪在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黄芪研究概况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icus(Bge)His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我国黄芪资源分布广泛,品种繁多。

其化学成分众多,主要含有皂苷、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等几类成分。

传统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心降压、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疲劳、抗肿瘤、抗病毒、镇静、镇痛等作用。

1、资源分布黄芪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古、吉林。

黑龙江。

辽宁、河北、甘肃;新疆、西藏、四川。

陕西、宁夏。

青海、河南、山东、江苏等亦有分布。

主产于山西浑源、应县、繁峙。

代县、广灵、平顺、娄烦、奇岚、平陆、万荣、朔州市平鲁区;内蒙古库伦、武川、额尔古纳右、莫力达瓦。

鄂伦春、牙克石、阿荣旗。

阿巴嘎、多伦、扎兰屯、额尔古纳左、太仆寺。

正兰旗。

满什哩、克什克腾、阿鲁科尔沁、锡林浩特、察哈尔右翼中、兴和、固阳、土默特右、达拉特、呼和浩特、赤峰;河北沽源、丰宁、围场、赞皇、崇礼、平山、定州、安国、安平、张北、完县、行唐、赵县、宣化、玉田、迁安、阜平、望都;黑龙江林口。

穆棱、宁安。

萝北、东宁;吉林和龙、汪清、伊通、东丰。

龙井、东辽、梅河口、柳河、烨甸、敦化、珲春。

安图、延吉;辽宁抚顺、新宾、清原;宁夏隆德、径源、西吉;青海玉树、贵德、门源、兴海;山东青州、文登、寿光、昌乐、淄博。

商品中山西浑源、应县产的膜荚黄蔑,内蒙古产的蒙古黄芪以条粗直,粉质好味清甜,具浓郁豆香气等优良性状而驰名中外。

地方习用品:多序岩黄芪,分布于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产于岷县、西和、正宁、武都等地,主要出日外销,国内也有一定销量;金翼黄芪,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多花黄芪,分布于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梭果黄芪,分布于四川西北部。

2、生物学特性黄芪具有喜冷凉、耐旱性强和怕涝的习性。

种子特性:种子外皮坚实而厚,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湿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自然繁殖。

根部特性:1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进展,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粗大。

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

如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及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常畸形;土壤沙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在适宜的土壤中,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产量高质量好。

3、栽培技术3.1 选地整地黄芪是深根性植物,平地栽培应选地势干燥、排水良好、疏松而肥沃的砂土壤;山区应选土层深厚、排水、风向阳的山坡或荒地栽种;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质地粘紧。

低洼易涝的粘土或土质脊薄的砂砾土,不宜种植。

选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好,一般耕深30cm~45cm,结合翻地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

3.2 种植方法3.2.l 种及种子处理选种可采用水选和风选法,除去杂质瘪粒和虫蛀的种子,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

多采用粗砂或磨末机轻度磨擦种皮;也可将种子置于50℃的温水中浸6~12小时,捞出后装人布袋催芽。

3.2.2 播种分春播伏播秋播春播于4月中旬至上旬,伏播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播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春播应注意土壤墒情,播种方法有穴播、条播和撒播,但主要为穴播和条播,生产上多采用直播,田间管理方便,省工而产量高质量好;育苗移栽不仅费工,而且移栽时易伤主根,形成鸡爪芪,影响商品质量。

3.3 田间管理3.3.1 中耕除草当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进行2或3次。

当苗高7~10Cm时进行疏苗,按5~20cm 的株距定苗。

以后每年在生长期视土壤板结情况和杂草长势,进行松土除草。

3.3.2 追肥1和2年生黄芪生长旺盛,根部发育较快,可在除草时适当追施磷、钾肥料。

3.3.3 灌溉和排水出苗和返青期需水分较多,如遇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水,雨季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地块应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烂根。

3.4 病虫害3.4.1 白粉病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多在7~8月。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危害荚果。

受害的叶片和荚果表面生成白粉后,在病斑上出现小点,可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波美03度石琉合剂,或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喷雾,每10天1次,连续2或3次。

3.4.2 根腐病病原为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烂根,发病后植株自上而下萎蔫枯黄,以至死亡,发病期多在6~8月,在高温高湿、土质粘重的情况下更易发病。

防治办法:认真选地,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消毒,病穴用石灰消毒。

3.4.3 虫害蚜虫属同翅目昆虫,多在6~8月发生,主要为害植株上部的嫩茎,从而影响正常发育。

防治办法: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50%杀螟松1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

豆荚螟: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一般在6至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嫩荚或花苞上,幼虫孵化后为害种子。

防治方法:在成虫盛发期,于傍晚喷洒80%晶体敌百虫1500~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3~5次,直到种子全部成熟。

4、化学成分4.l 皂苷类在黄芪及其同属近缘共分离出四十余种三萜皂苷,其结构为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苷的糖多为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多接于苷元3,6位。

有些苷的某些羟基乙酰化,膜荚黄芪中分离出黄芪苷I、黄芪苷Ⅱ。

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I(Acetytastragaloslde)、黄弃苷(Astragaloside)Ⅰ~Ⅷ、异黄芪苷(Isoastragaloside)I~Ⅱ、黄芪皂苷乙(Atramembrannin)、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Cyclosiversigenin)和大豆皂苷(ISoyasaponin);膜荚黄芪皂苷呆板厂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l、I、W和大豆皂苷1。

4.2 多糖类从内蒙黄民中分得4种多糖,其中两种为葡聚糖AG-l和AG-2、另两种为杂多糖AH-1和AH-2,其中AG-1和AH-l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4.3 黄酮类黄芪所含黄酮主要为黄酮类。

异黄酮类,二氢黄酮类,主要有山奈素、槲皮素、异鼠李素、鼠李柠檬素、熊竹素、芝柄花素、毛蕊异黄酮(calycosm),芒柄花黄素(for mononetm)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黄烷(2',4'-dihydroxv-5,6-dlmethoxvlsoflavane)L-3-羟基-9-甲氧基紫檀烷-(L-3-hydroxv-9-methoxypterocarpan)及其苷类,其苷类的糖多为葡萄糖,鼠李糖,从膜荚黄芪的茎叶中分出鼠李柠檬素3-葡萄糖苷及槲皮素3-葡萄糖苷。

4.4 氨基酸类黄芪根中测出2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有天冬酰胺(asparamide)、刀豆氨酸(ca-naraine)、脯氨酸(prolin)、精氨酸、天冬氨酸、l氨基丁酸(r-amiinnobutyricacid)等。

4.5 生物碱类从膜荚黄芪中分离出胆碱(eholme)和甜菜碱(betaine)。

4.6 有机酸类黄芪的有机酸主要有香草酸、阿魏酸。

异阿魏酸、对羟苯基丙烯酸、咖啡酸、绿原酸及棕榈酸。

4.7 微量元素黄芪中微量元素以铁、锰、锌和铷含量较大,另有报道其富含硒。

4.8 其他黄芪中还含有胡萝卜苷(daucosterol)、叶酸(folicacid)。

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

5、药理作用5.l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5.1.1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芪多糖(APS)能使小白鼠吞噬绵羊红细胞百分率及指数明显增强。

进一步分离黄芪多糖得到3种单体多糖:123,分别进行实验,结果是多糖1能增加脾重量及细胞数,但抑制脾细胞对绵羊红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

2与l相似但较弱,多糖3没有作用。

黄芪皂苷能促进淋巴结B细胞增殖分化和浆细胞抗体形成。

黄芪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玫瑰花结的形成。

黄芪多糖明显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发光强度并抑制PGE的释放,但进一步促进TNF的释放。

环氧化酶抑制布洛芬则明显抑制PGE2和TNF的释放,对吞噬功能无明显影响。

因此可以提示免疫激活剂和环氧化酶抑制剂的组合,可望成为创伤感染药物治疗的新方案。

5.1.2 对体液免疫作用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黄芪在体液免疫,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体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诱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多方面表现出多种生理活性。

其抗病毒的原理之一可能是提高患者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正常人服用黄芪全草浸膏片后IgE3显著增加。

黄芪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并且抑制总补体活性。

对白细胞介素的产生有诱生作用,促进小鼠淋巴细胞对羊血球的免疫特异性玫瑰花结形成、对免疫抑制剂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是具有双向作用的免疫调节剂。

黄芪多糖是黄芪中免疫活性较强的一类物质,它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牌及胸腺重量,溶血素,血凝素以及脾细胞总数及空斑形成细胞测定看出,黄芪多糖,红芪多糖均能对环磷酸胺或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完全及部分对抗作用。

5.1.3 对细胞免疫的作用黄芪可促进体细胞免疫功能。

其增强人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是由于部分地降低了抑制性T细胞活性的结果。

黄芪多糖可通过调节含量以及促进磷脂酚肌醇代谢,进而提高创伤后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mRNA及IL-2RmRNA的基因转录表达,这可能是黄芪多糖纠正创伤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理之一。

黄芪对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其调节IgG亚类的产生有关。

5.1.4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黄芪可保护靶细胞抵抗T细胞活性,但其程度不如对T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强。

它提高的NK细胞活性效果是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介导素。

因而认为NK细胞可能是T细胞的前体细胞,黄芪对NK细胞的影响同它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是一致的。

5.1.5 对诱生干扰素的影响黄芪对干扰素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包括自身诱生、促进诱生和活性发挥等3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