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旅游者的态度

第六章旅游者的态度


★ 第一节 ★ 第二节
态度的概述 旅游者的态度
一、态度的概述
态度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的所有行 为都有密切的关系。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 的中介因素。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最突出,最不可忽视的 概念。——美、Allport (阿尔波特) 态度或许在社会心理学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 一个词。——英、埃舍



问题: 1、案例中的客人对本次消费是否满意?为什么? 2、如果你是主管会怎么处理?怎样转变客人的态度?

1、这位外国客人对该酒店的服务是不满意的。 因为他的就餐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即没有吃好。 主要原因是牛排太老、嚼不动。而酒店却没有更 换牛排,导致客人没有吃好。虽然主管说免费, 但这不是客人所希望的,客人只是想吃到满意的 牛排,但是没有实现,最后失望地离开。
◆态度是由于满足人们的个人需要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人的态度是为心理功能服务的。 ◆卡兹于1960年提出,态度具有四种功能, 即功能性调节的功能、自我防御的功能、价值 表现的功能、认识功能。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2、态度改变的形式 (1)态度强度的改变
即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而方向并不改变,这种 情况实质上是态度的强化。它又分为两种,即正 强化和负强化。
补充阅读材料:自我知觉理论


当问一个人对某事的态度时,人们通常首先回忆他们与 这事有关的行为和经历,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 的态度。所以如果某人被问到他从事某工作的态度的感受, 由于他已经干了好多年了,他就回说喜欢这个工作。自我知 觉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 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为的工具。这 种倾向是非常强的。 此研究似乎表明,我们擅长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理由, 而不擅长于去做有理由去做的事。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一、影响旅游者态度的因素
1、经验和信息。 2、旅游需求。
3、群体的期望与规范。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二、态度对旅游决策形成的影响 1、旅游决策的形成过程 (1)顺从阶段 (2)同化阶段 (3)内化阶段



☼顺从阶段:认为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 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 顺从。 ☼同化阶段:个体不是被强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 的观点、信念、事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要求相一 致。 ☼内化阶段: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 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 阶段,才是稳固的,才真正成为个人的内在心理 特征。
一、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强度因人而异。 态度由弱到强可以分为以下层次:容忍、认同、内 在化。 2、 态度的稳定性。 促进态度稳定性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因果关系。 3、态度的一致性。 4、态度的社会性。 5、态度的内隐性。
补充资料:态度决定美丽
最近,管理学界流传着一本好书《Change Your Attitude,改变态度,改变人生》,许多CEO在公司的管 理阶层干部例会上都将这本书列为必读的书籍之一。作者 Tom Bay 和 David Macpherson在书里传递了一个重要的 观念:“态度比你的过去、教育、金钱、环境、外表、天赋 或技能更重要,态度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 被《华尔街日报》 誉为“态度之星”的 凯斯。哈维尔(Keith Harrell)在他 的新书《态度万岁》里也强调:“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就改变;习惯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三、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的理论 (1)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强调条件 反射、刺激-反应和强化在态度改变中的作 用。 强化理论认为,态度的获得经历了联系、 强化、模仿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2)功能理论
又称机能主义理论或动机理论,这一理论试图了 解人们持有某种态度的理由。
第六章
学习目标:
旅游者的态度
了解态度的概念、功能与特征。 了解态度改变的基本理论。 理解态度与旅游者决策的关系。 掌握改变旅游者态度的方法。
案例:台湾旅游团态度的转变

某旅行社接待了一个台湾旅游团,旅行团一路上误机、 误餐,客人怨声载道。于是旅行社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游 接待了这个团。这名导游看到客人们一个个怒气冲冲,就想 办法寻找话题,给客人一点心理上的满足。他走到一个中年 妇女面前,和气地说:“太太,您是从台湾什么地方来的?” 女士说:“小地方,说了你也不知道。”“你说说是哪里, 也许我知道呢。”女士说出了她的家乡,果然是小地方。但 是导游却十分了解这个地方,还能背诵当地著名亭子上的一 副对联。于是客人们纷纷与这位导游攀谈起来,主客之间的 关系融洽了。在整个游览期间,这位导游尽职尽责,努力满 足人们的各种要求,不仅化解了人们的不满,还赢得了客人 们的赞赏。
对“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 做客吗”的回答
光顾的旅 馆 回答总数 47 未光顾的 旅馆 32 光顾的饭 店 81 未光顾 的饭店 96
1
回答数 否定的回答 回答看情况 肯定的回答 22 20 1 1
2
25 23 2 0
1
20 19 1 0
2
12 11 1 0
1
43 40 3 0
2
38 35 3 0
关于宁夏的区域形象特征可描述为:自古 为边防要塞﹔贺兰山下果园成,塞上江南旧有 名﹔天下黄河富宁夏﹔西夏古王国,东方金字 塔(西夏王国遗存最丰富的省份)﹔中国穆斯 林省(中国回族最大聚居地)﹔闻名世界的治 沙成就──沙坡头奇迹﹔长城露天博物馆(中 国历代长城遗存最丰富的省份)﹔丝绸古道北 线﹔水利天然博物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宁夏红黄蓝黑白五宝等。 宁夏旅游形象定位为:多姿多彩的塞外 (或迷人的塞外)。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2、旅游偏爱与旅游决策的关系


态度即使不能完全预测人们的实际行为,却可 以很好的预测人们的旅游偏好。所谓旅游偏好 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心理倾向。 人们在形成旅游态度的过程中,首先要权衡和 评价那个旅游对象能否使他有所收获。如果经 过分析、评价,他认为各种收获都能满足他的 需要,他就会对这一旅游对象产生偏好。
(2)态度方向的改变
即一种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改变了态度的性 质和方向。态度方向的改变实质上就是另一种态 度的形成过程。这又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 态度改变成消极的态度;二是消极的态度转变为 积极的态度。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3、旅游者态度改变的方法。
(1)更新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A.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B.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C.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训练,提高人际交 往的能力 D.运用价格策略
案例:咬不动的牛排来自某天晚上,一位外国客人到某酒店餐厅用餐, 他点了一个中式牛排,一个蛋汤,一碟青菜。等 菜上齐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只见他将 一快牛排放进嘴里咬了几下,就把牛排吐在骨碟 上,接着又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他无可奈何 地擦擦嘴,招手示意服务员过来。

当服务员走到他面前时,他幽默地说:“小 伙子,你们这里的牛一定比我的爷爷还老,你看 看我的嘴对它不高兴,能否来一点让它高兴的牛 排呢?”说完,他笑咪咪地望着服务员,等候他 的回答。服务员说了声对不起,便马上去找主管。 主管来了后,望望桌上的菜,对客人说:“这个 菜是本酒店奉送的,免费。”说完就径直走开了。 这位客人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买完单,失望地离 开了酒店。
补充材料1:宁夏旅游总体形象定位
旅游形象指的是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 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 宁夏旅游资源总体上表现为15大旅游景观系列:黄 河多样性景观系列﹔贺兰六盘山岳景观系列﹔不同类型 共聚的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沙漠景观系列﹔草原景观系 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古长城及丝路系列﹔ 西夏文化与遗存胜迹的秘境系列﹔回族风情系列﹔塞上 江南田园农业生态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古建筑 遗存系列﹔古今灌溉系统系列﹔当代宁夏风貌系列﹔宁 夏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的程度。一般来说,态度的强度越大,态度就越稳定,改变 起来也就越困难。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强度与态度对象的突出属性有关,而 态度对象的突出属性对人的重要性是因人而异的。 ◆态度对象的突出属性与人们旅游的需要有关,即与他们期 望通过旅游所获得的主要收获有关。 ◆因此,对于旅游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要按照旅游者所寻 求的收获去理解旅游者的行为,要能够识别与他们的服务 相联系的突出属性。
问题: 1、台湾旅游团的态度为什么会转变? 2、怎样转变旅游者旅游态度,使他们偏好 我们的旅游产品?


台湾旅游团由于误机、误餐,客人怨声 载道。为了防止游客产生对旅游产品的不 满态度,旅行社派了一位有经验的导游去 接待。这名导游就想尽办法拉近与游客的 关系,努力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化解了 游客的不满,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要让游 客对旅游产品产生积极、肯定的态度,才 能使游客产生消费和继续消费的欲望和行 为。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1)态度的复杂性


态度的复杂性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掌握的信 息量和信息种类的多少,它反映了人们对态度 对象的认知水平。人们对态度对象所掌握的信 息量和信息种类越多,所形成的态度就越复杂。 一般来说,复杂的态度比简单的态度更难以改 变。
第二节 旅游者的态度
(2)态度的强度
◆态度的强度即态度的力量,它是指个体对对象赞成和不赞成
1
51 47 4 0
2
45 41 3 1

注:1、只就中国人提问 2、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提问 也就是说,尽管那对中国夫妇在实际旅行中受到了 很好的接待,但开旅馆的美国人对中国人依然怀有 极大的偏见和歧视。拉皮尔和其他一些研究者依此 得出了态度和行为之间有时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的 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