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
2.甜味 甜味是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味型。甜味的产生主 要是氨羟基等产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团共同作 用的结果。聚合度较低的糖类物质,都有甜味 ,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调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红糖)蜂蜜 、饴糖、冰糖等。
3.酸味 酸叶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电离的氢离子所产生。 食醋、番茄酱、变质的酱油和洒都可以作为酸 味调味剂,常见酸味的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 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有机酸,是 一种弱酸,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对人 体健康无影响,能溶于水,其酸味远不及无机 酸,强烈。
酿 造 类
提 炼 类
采 集 加 工 类
复 制 品 类
咸 味 调 料
甜 味 调 料
酸 味 调 料
辣 味 调 料
鲜 味 调 料
香 味 调 料
苦 味 调 料
固 态 类
液 态 类
酱 状 类
酱油 醋
盐
花椒 大料
花椒面 胡椒粉
盐味精 酱油醋 番茄酱
二、调味品类原料在烹调中的作用
1.除去异味 2.凸出和确定菜肴口味 3.增加营养 4.增加菜肴的色泽 5.增加菜肴的鲜味和美味 6.具有杀菌消毒和保护营养素的作用
(一)食醋 食醋是饮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品。距今已有3400多 年的酿造历史,品种甚多。不论是烹制醋熘类、糖醋类、酸辣类 等菜肴,还是食用小笼汤包、水饺、凉面等,均需使用食醋。 食醋的分类:醋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不同,一般分为发酵醋和合成 醋两类。 1. 发酵醋:酸味柔和、鲜香。 2.合成醋:用冰醋酸、水、食盐有时还添加食用色素配制而成的。 酸味单一,不柔和,缺乏鲜香味,具有刺激感。 在烹饪中作用:食醋在烹调中可起赋酸、增鲜香、去腥臊的作用, 是调制酸辣、糖醋、鱼香、荔枝等复合味型的重要原料。制作本 色或浅色菜肴时应选用合成醋,用量一定要少。食醋还有杀菌和 去腥除异的作用,如凉拌菜调味时,常加入些许醋,起消毒杀菌 作用;而食用生鱼片时,配青芥辣醋碟,可压抑原料的腥味。醋 还能减少原料中Vc的损失、保蔬菜的脆嫩、促进骨组织中Ca、P、 Fe的溶解、防止植物原料的褐变,并且还可使肉质坚硬的原料肌 肉组织软化,起到嫩肉剂的作用。
食糖 根据外形及加工精度不同,可分为: 1.砂 糖:砂糖是烹凋是最常用的食糖之一。它纯度高, 晶粒整齐。 经再加工,砂糖还可制成方糖和装饰糖等。
2.绵白糖:绵白糖色泽洁白,质地绵软、细腻,溶解速 度快,但纯度较砂糖低。绵白糖多置于餐桌上供使用。
3.冰 糖:纯度高,形似冰块。
饴糖 : 饴糖又名麦芽糖、糖稀,有软、硬两种。 饴糖可应用于糕点等制作中。 糖浆 : 糖浆质地浓稠,一般用于漫渍蜜饯、 制糖果等。 蜂蜜 : 蜂蜜是由蜜蜂酿制而成的甜而有粘性、
1.咸味
咸味是化合物中,中性盐所体现的味道,如氯化钠,氯 化钾、氯化铵等都有咸味,但同时又有其他异味。各种 盐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苦 味等异味越重。咸味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的主要成 份是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 氯化钠有纯正的味道。
咸味调味品有盐、酱油、酱类制品。对一些肾脏患者, 在生活中不能用食盐,一种酸味调味品。它是将成熟的番茄经破碎、打浆、 去除皮和籽等粗硬物质后,经浓缩、装罐、杀菌而成。 番茄酱色泽红艳、味酸甜,所含干物质在22~30%左右。其酸味来 自苹果酸、酒石酸等,红色主要来自番茄红素,并且含多种营养 物质,如糖分、粗纤维、Ca、P、Fe、VC、VB、Vpp等。 番茄酱的风味介于糖醋和荔枝味之间,除直接用于佐餐外,烹饪中 主要用于甜酸味浓的菜品,突出其色泽和特殊的风味,使菜肴甜 酸醇正而爽口,如茄汁味。在冷菜中常用于糖粘和炸收菜品如茄 酥花生、茄汁排骨等;在热菜中常用于炸熘和干烧菜品,如茄汁 瓦块鱼、茄汁冬笋、番茄兔丁、茄汁鱼花等。烹调中一般多选用 浓度高、口味好的番茄酱,这不仅是因为便于控制卤汁,而且可 使菜肴色泽红艳、味酸鲜香。番茄酱使用前需炒制,使其增色、 增味,若酸味不够可添加柠檬酸补足。
(三)柠檬酸 柠檬酸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的果实中,以未成熟带酸味的果实含 量较多。如葡萄、柑橘、柠檬、莓类、桃类等,尤其以柠檬最 多。除直接来自于天然果实外,柠檬酸还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 或用微生物生产。 柠檬酸为无色晶体,含一分子结晶水的柠檬酸的熔点低于不含结 晶水的,酸味极强。天然柠檬汁还含苹果酸、糖类、酯类、Vc、 VB1、VB2、Ca、P、Fe等成分,不仅有酸味,而且具有芳香 味。 柠檬酸常用于糖果、饮料的配制,在西餐制作中也是重要的酸味 剂,近年来在中餐烹调中也有应用。柠檬酸具有保色的作用, 从而突出主料的色泽;同时,使菜肴的酸味柔和而可口,入口 圆润滋美,增加独特的果酸味;并可补充番茄酱酸味的不足、 减少VC的损失和防植物原料的褐变。此外,在熬糖时加入,充 当还原剂,增加糖的转化量,使糖浆不易翻砂;还可中和面团、 面浆的碱性,调整pH值。
(三)酱 酱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淀粉的谷类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在 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糊状调味品。除作为菜肴的调料,酱还是 食用"北京烤鸭"的必备佐料,并且还用于酱肉、酱菜等制品的制作。 因其原料不同和工艺的差异,我国主要有豆酱、面酱和复合酱,而日本 有味噌。川菜中常用的酱是面酱。 (1)面酱:又称为甜酱,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加水成团,蒸熟, 配以适量盐水,经曲霉发酵而制成的酱状调味品。成品红褐色或黄褐色, 有光泽、带酱香、味咸甜适口,呈粘稠状半流体。以色泽金红、味道鲜 甜、滋润光亮、酱香醇正、浓稠细腻者为佳、 一般用于烧、炒、拌类菜肴,主要起增香、增色的作用,并可起解腻的 作用,如酱爆肉丁、酱肉丝、酱烧冬笋、回锅肉、酱酥桃仁等;作为食 用北京烤鸭、香酥鸭时的葱酱味碟;也可作杂酱包子的馅心、杂酱面的 调料;并用于酱菜、酱肉的腌制和酱卤制品的制作,如京酱肉、酱牛肉。 (2)豆酱: 豆酱常见的为黄豆酱,成品较干涸的为干态黄豆酱,较稀稠的为稀态黄 豆酱;以蚕豆加工的为蚕豆酱;豌豆及其它豆类酿制的为杂豆酱。 优质豆酱应为黄褐色或红褐色,鲜艳,有光泽,豆香浓郁,还具酱香和 酯香,甜度较低,无不良气味;无苦味、焦糊味、酸味及其他异味。 豆酱可佐食或复制用。
第九章、调味品类原料
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虽然 在膳食中不是主料但确实构成菜肴的三部分之 一。我国对调味品的制造和运用有着悠久的历 史。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周代就 有酱 醋等调味品。《周礼天官食医》根据季节变化 总结了“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的运用规律。这些经验对调味品的认识和运 用,对发展我国烹调技术及形成地方菜肴的风 味特点起着重要作用
4.辣味 辣味是一些不挥发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 产生的感觉。其成份较复杂,各品种的辣味来 源于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胡椒的辣味是辣椒 碱和椒脂;生姜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 葱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
5.鲜味 味精、鸡精、虾子、蚝油、虾油、鱼露等都有 鲜味,虾子,蚝油,鱼露的呈鲜成份是各种、 酰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钠,鸡精是肌苷 酸钠。
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富含果糖和维生
素,是烹饪中的重要调料之一。
三、酸味调味品
酸味是一种基本味,自然界的酸性物质大多数来自植物性 原料。酸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酸味物质分离出氢离子刺 激味觉神经而产生的。 在烹调中酸味不能单独使用,但酸味是构成多种复合味的 基本味。加入适量的酸味,可使甜味缓和,咸味减弱, 辣味降低。 在烹调中常用的酸味调味品有食醋、柠檬汁、番茄酱、草 莓酱、山楂酱、木瓜酱、酸菜汁等。
(四) 豆豉 豆豉是将大豆经浸泡、蒸煮、并用少量面粉、酱油、香料、盐等 拌和,经霉菌发酵而制成的营养丰富、口味鲜美的颗粒状调味品。 按形态分为干豆豉、水豆豉;按口味分为咸豆豉、淡豆豉、臭豆 豉;按发酵微生物可分霉菌型豆豉、细菌型豆豉。 豆豉的种类不同其色泽不一。一般干豆豉以颗粒饱满、色泽褐黑 或褐黄、香味浓郁、甜中带鲜、咸淡适口、油润质干为佳。 豆豉在烹调中,主要起提鲜、增香、解腻的作用,并具有赋色的 功能。烹饪中可作调味品或单独炒、蒸后佐餐食用;广泛用于蒸、 烧、炒、拌制的菜品中,如制作回锅肉、拌兔丁、黄凉粉、豆豉 鲮鱼等菜品时均需使用。豆豉在运用中根据菜品的要求或整用或 剁成茸状,而且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压抑主味。
6.香味
香味来源于挥发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 以及脂类等物质。
7.苦味 苦味来源于茶叶碱、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 有酮类化合物。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 也具有苦味。苦味食不知所云有茶、咖啡、苦 瓜、莲蕊等。
三、调味品的分类
调 味 品 分 类
加 工 方 法 分
呈 味 性 分 类
形 态 分 类
调味品的概念 调味品又称调味料,所谓调味品,就 是在烹调过程中,能凸出改善增加菜 点的口味外观色泽的非主辅料统称调 味品
二、调味品的化学成份
咸味 氯化钠 苦味 生物碱等 甜味 有机碳水化合物
香味 芳香醇 醛酮脂类等
调味品的化学成分
酸味 有机酸 无机酸
鲜味 氨基酸 核苷酸 三甲基胺等
辣味 辣椒碱等
(二)酱油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咸味调味品,其生产工艺不同,品种有异。酱油根据 形态不同,可分为液体酱油、固体酱油、粉末酱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 可分为酿造酱油和化学酱油。 酱油的种类: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小麦、麸皮等原料,经微生物的发酵 作用及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咸味来自于食盐;鲜味来自氨基酸和肽 类;酸味来自乳酸、琥珀酸、醋酸等有机酸;甜味来自葡萄糖、果糖、 阿拉伯塘等;香味来4-乙基愈创木酚、甲基硫和一些酯类;苦味来自一 些醛类或是盐不纯或是为调色而加入的糖色熬制过火。 酱油的作用:酱油在烹调中具有为菜肴确定咸味、增加其鲜味的作用; 还可增色、增香、去腥解腻。所以酱油多用于冷菜调味和热菜的烧、烩 菜品之中。 酱油在菜点中的用量受两个因素的制约,菜点的咸度和色泽,还由于加 热中会发生增色反应。因此,一般色深、汁浓、味鲜的酱油用于冷菜和 上色菜;色浅、汁清、味醇的酱油多用于加热烹调。另外,由于加热时 间过长,会使酱油颜色变黑,所以,长时间加热的菜肴不宜使用酱油, 而可采用糖色等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