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精神病性心理障碍

以心理治疗为主,用分析、解释、鼓励的方法帮助患者尽快脱困境,如有明显抑郁或躁狂症状,可服用抗抑郁药物。
良好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由强烈并持久的心理创伤事件引起,有受害妄想,伴有情感症状:1)反应性抑郁:情绪低落、悔恨、自责、绝望、失眠多梦,甚至由自杀行为,症状无昼重夜轻之分;2)反应性躁狂:情绪兴奋、语言动作增多且夸张、冲动、可发生伤人毁物事件;但病人能够被他人理解。
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Amentia)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成因和界定原则
细分类型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治疗方法
愈后情况
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意志、情感相互分裂的特征症状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症等其他精神病症状。
偏执型分裂症
最常见,以妄想为主(被害、疑病、关系、嫉妒等妄想),常伴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等);可出现行为异常、情感不稳等现象。但是智能完好,生活可自理,意志和思维受影响较小。
良好
遭受剧烈且持久的刺激,起病急,病程短(一个月以内),妄想并伴有明显的情感症状。
认知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良好,无人格缺陷。
创伤后应激障碍
1)患者的意识或梦中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2)产生持续性对创伤情境、有关人和事的回避情绪;3)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对细微刺激易反应过度,入睡困难易惊醒。4)遇到与创伤事件相关或类似的情境会产生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和强烈内心痛苦体验;5)可能会出现自杀观念。
由于严重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引发;潜伏期几周到几个月(<6个月);发病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创伤体验并有持续的回避和警觉症状;社会功能受损。
支持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使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物。
病程波动,多数可恢复,少数会转入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适应障碍
分为1)抑郁型: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或有自杀念头;2)焦虑型:焦虑紧张、敏感多疑;3)品行障碍:逃学矿工、打架毁物等反社会行为;4)退缩型:孤僻、回避社会、不讲卫生、生活无规律;5)能力减弱型:工作、学习的能力、效率明显下降。一般是上述多种类型同时表现出来;生理功能障碍:睡眠障碍、食欲不振。
有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诱因(一般为生活工作的环境因素);有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有不良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患者人格中的易感性与诱因有明显的关联;社会功能受损;诱因产生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6个月,如果诱因一直存在,病情会减轻。
支持心理疗法,使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物,有暴力行为者可短期内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较差
未定型分裂症(混合型)
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有明显的阳性症状,但多种症状混合出现,不符合上述任何一个类型。
应激相关障碍Acute Stresss Disorders
成因和界定原则
细分类型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治疗方法
愈后情况
由于强烈的精神刺激而产生的,而且应激症状和刺激内容密切相关,恢复的情况与刺激因素的变化情况相关。
急性应激障碍
受刺激后很短时间(1小时内)发作,表现为:1)精神运动性兴奋:多话、喊叫、乱动、无目的漫游;2)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状态;3)意识模糊状态:定向障碍、自言自语、冲动毁物;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汗、颤抖、心悸等;5)2、3天后减轻,病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由剧烈刺激引起的;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症状;有意识障碍;起病急,病程短;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较差
紧张型分裂症
较少见,多为青壮年,起病急,表现为不进食、不言语不动弹的紧张性木僵状态,任人摆布不反抗,但意识清醒;有时会从木僵转入兴奋躁动,伤人毁物,一般数小时后再进入木僵状态。
较好
单纯型分裂症
较少见,多为青少年,起病缓慢,病程至少2年;表现为精神萎靡、思维缓慢、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但阳性症状(妄想、幻觉)不明显。
持续发作一个月以上(单纯型2年以上),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尤其是第一次发作必须进行药物治疗;急性发作病人必须及时住院,慢性患者可以住院但时间不宜过长;用代币制法矫正异常行为。
较好
青春型分裂症(瓦解型)
18~25岁,始发年龄越早起病越缓,病情呈阵发性加剧;思维瓦解、情感紊乱、行为愚蠢,有片段性不稳定的妄想和幻觉;生活难自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