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 纵断面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着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 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 坡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 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Rh1 L Rh2 l 2 L l
(有极小值)

dST 0, dl
解此得
l
h1 h1 h2
2 R L ( h1 h2 ) L 2 ST ( h1 h2 ) L 2 2
Lmin 2ST
2( h1 h2 ) 2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 等方面的要求。

• 一、竖曲线的计算公式 •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设计上采用二次抛物线 作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坡度差:设变坡点相邻两条直坡段坡度分别为 i1和i2, 规定上坡为正,下坡为负。则相邻两坡度代数差即 为坡度差,用ω 表示,即 ω =i2-i1 i3

i2=λ D2-f
4.陡坡、缓坡:大于i1的纵坡称为陡坡;小于 i1的 纵坡称为缓坡。凡大于i2的纵坡都应限制长度。
四、最小纵坡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 坡度值。 最小纵坡值: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适用条件:横向排水不畅路段:长路堑、桥梁、隧 道、设超高的平曲线、路肩设截水墙等。 当必须设计平坡( 0% )或小于 0.3% 的纵坡时,边 沟应作纵向排水设计。 在弯道超高横坡渐变段上,为使行车道外侧边缘 不出现反坡,设计最小纵坡不宜小于超高允许渐变率。 干旱少雨地区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三、理想的最大纵坡和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1. 理想的最大纵坡i1:是指设计车型即载重汽车在 油门全开的情况下,持续以理想速度V1等速行驶所 能克服的坡度。 V1取值:对低速路为设计速度,高速路为上述载重 汽车的最高速度。
f i1

D1
为动力因数D的海拔荷载修正系 数
i1=λ D1-f i1—理想最大纵坡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 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 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 .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分 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 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6 .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接 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前后的纵 坡应平缓一些。
九、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 .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 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 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 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哑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 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 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一)竖曲线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的限制因素 1.缓和冲击 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
v2 V2 V2 a , R R 13R 13a
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 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 当于a=0.278 m/s2。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表4-1
设计速度 (km/h) 最大纵坡(%)
120
100
80
60
40
30
20
3
4
5
6
7
8
9
•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相当于公路按设计速度计的 最大纵坡减小1%。 •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 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 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四级公 路山岭、重丘区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应以满足视距要求为主。 按竖曲线长度 L 和停车视距 S 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 T 1.当L<ST时:

2 d12 t1 2 h1 ,则d1 2 Rh1 t1 2R 2R
2 2 d2 t2 2 h2 ,则d 2 2 Rh2 t 2 2R 2R
t1 d1 l

六、缓和坡段
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 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 时,从下坡安全考虑,缓坡也是需要的。

《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 度应不小于最小坡长。

缓和坡段宜设置在直线或较大半径的平曲线上。在 地形困难路段可设置在半径较小的平曲线上,但应 增加缓和坡段的长度,使缓和坡段端部的竖曲线位 于小半径平曲线之外。

《规范》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地面标高:中线上地面点高程。 设计标高:即路基设计标高。《规范》规定如下: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 标高;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设置超高、 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高。

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
凹型竖曲线 ω >0 α i1
1
第三节 竖曲线
i2 ω α
2
凸型竖曲线 ω <0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在图示坐标系下,二次抛物线一般方程为:
1 2 y x i1 x 2k
B
i2
A

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切线的斜率(纵坡)为

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
因为i是介于i1和i2之间,且i1和i2均很小,故i2可 略去不计,则:

《标准》规定各级公路最大坡长限制。见表4-7。
《城规》规定的城市道路最大坡长按表 4-8 、 4-9 选 用。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纵坡及坡长的选用应充分考虑 车辆运行质量的要求。对高速公路,即使纵坡为 2%, 其坡长也不宜过长。

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坡度大于 5%时,应在不 大于表 4-7 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 的纵坡应不大于 3%,其长度应符合表4-5所规定的最 小坡长要求。

七、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在一定长度的路段内,路线在纵向所克 服的高差H与该路线长度L之比(连续升坡或降坡路 段)。

i2
i1
i3
i4
i5
H
L
《标准》关于平均纵坡的规定
1.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 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 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
2.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平均纵坡以接近 5 %为宜 , 并注意任何相连 3km 路段的平均 纵坡不宜大于5.5%。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 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小桥与涵洞处纵 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 4%,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 上纵坡相同。
•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 但独立明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 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设计高程
设计高程
《规范》对路基设计标高的规定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 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也可视具体情况 而采用行车道中线处的标高。 对于城市道路,设计标高指建成后的行车道中 线路面标高或中央分隔带中线标高。 路基高度:横断面上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之高 差。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纵断面设计内容:坡度及坡长、竖曲线
地面线:它是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 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 况。 设计线:它是设计人员从技术、经济、美学等方面 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 ,反映了道 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它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 直线:即均匀坡度线,有上坡和下坡,用坡度和水 平长度表示。 竖曲线: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而设置的 曲线。竖曲线有凸、凹之分,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 长度表示。
八、合成坡度 1.定义:合成坡度是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 线纵坡与超高横坡度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 水线方向。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I——合成坡度(%)

i——路线设计纵坡坡度(%)
—超高横坡度(%);

2.《标准》关于合成坡度的规定
(1)最大合成坡度:《标准》规定,在设有超高的平 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过表4-10的 规定;在积雪冰冻地区,合成坡度值不应大于8%。
理想的最大纵坡固然好,但不是总能争取到。 因此,有必要允许车速由 V1降到 V2 以获得较大 坡度i2。V2称为允许速度。 2.容许速度V2:不同等级的道路容许速度应不同, 其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速度的 1/2 ~ 2/3 (高速路取 低限,低速路取高限)。

3.不限长度最大纵坡:与允许速度V2相对应的纵坡 i2称为不限长度的最大纵坡。
(2)最小合成坡度: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 0.5 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 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当x=0时,i=i1;则
L L k i2 i1

即 因为 则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 P yQ i1 x i1 x 2R 2R
i2 h 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