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第十章环境管理模式


其环境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制造过程中的废弃 物与污染的控制达到规制最低排放标准与最大 排放量的要求,规避环境规制所产生的风险。
这种环境管理模式要实现整体经济系统的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要求具备几个基本的前提:
①自然资源的永续与无限性,制造业能永续地从自然 系统中便利地得到资源与能源;
②产品在分销与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对自然系统构成 威胁的废弃物;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
第一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第三节 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
第一节 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
一、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末端控制的含义
末端控制又称末端治理或末端处理,是指在生产 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 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 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基于此背景,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地球生态环 境的脆弱性, 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污 染法律法规、排放标准,对企业进入环境的工业废 弃物的最高允许量进行限制,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 境的行为进行限制和控制。
随着“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提出,各国法律都 规定了企业对其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必须承担经济 责任,凡是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规定的排放标准, 都需要缴纳超标排污费,造成环境损害的,需要承担 治理污染的费用并赔偿相应的损失。在这一阶段, 企业面对严格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企业只 能遵循相关的制度约束。
(5)治理难度大,治理代价高,加重组织的经济负担。
第二节 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
一、污染预防概念的提出 二、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 三、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污染预防概念的提出
减少污染废物及防止污染的策略,称为污染预防 (pollution prevention),是当今环境管理战略 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三、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弊端
(1)末端处理技术常常使污染物从一种环境介质 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常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只 解决工艺中产生并受法律约束的第一代污染物, 而忽视了废弃物处理中或处理后产生的第二代污 染问题。
(2)现行环境保护法规、管理、投资、科技等占 支配地位的是单纯污染控制,而没有对面临全球 系统的环境威胁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3)根据联邦立法建立改进和散发数据的方法; (4)成立国家信息交换站和通过拨款计划和技术援助,
促进企业实行源削减; (5)确定可计量的源削减目标; (6)判定并向国会建议消除源削减障碍的方法; (7)开发、检验和散发源削减审计程序; (8)判定利用联邦采购手段,鼓励源削减的机会; (9)制定年度奖励计划,以表彰执行优异的或革新的
20世纪70年代,当浓度控制难以实现既定的环境 目标时,美国开始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由 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这是第二次重大的转变。 由于无论是采取浓度控制还是总量控制,都是末端 控制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而且这种传统环境管理 模式的实践表明,实行末端控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 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这是传统的污染控制方式。由于末端治理是 一种治标的措施,投资大,效果差。而且末端 治理投资一般难于在投资期限内收回,再加上 常年运转费用,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强制性管理 环境中,滋长了企业的消极性。
(二)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建立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技 术革新速度的加快,人类所依赖的资源与生产的产品 范围得到扩大: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物质被不断的 生产与制造,而这些化学物质不能很快或不能为自然 系统吸纳与循环,因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制造过程中能源与资源消耗大,排放了大量的废 弃物,环境的容纳与循环能力不能承载,造成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
为了实施源削减计划,美国采取了包括:信息交 换站、研究与开发、提供技术帮助/法规说明、提 供现场技术帮助、对工业提供财政援助、对地方 政府提供财政援助、废物交换、废物审计、举办 研讨班和学习班、召开专业会议、调查和评价、 出版简讯和刊物、审查预防计划、与学术界合作, 促进污染预防、奖励计划等内容的污染预防计划。
据美国1988年有毒物质排放报表资料,每年 仍有45.7亿t有毒化学品直接排入环境,对环境 产生严重的危害。而且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日益提高,污染物控制标准日趋严格,实行末端 控制导致环境保护工作投资日益增加,美国每年 该项投资达到800亿~900亿美元。
(三)中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美国1990年《污染预防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 它的实际作用是产生了可以建筑未来污染预防努力的立 法框架。
该法的中心议题是在全国采取措施促进自愿实行污染 预防,既不需要也不希望采取强制性的污染预防。该法 的基本政策是,作为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的最高重点是通 过源削减实现污染预防。
该法第四、五、六、七、八节内容分别是环保局的活 动、用于各州技术支持项目的基金、源削减技术信息交 换所、源削减和再循环数据的收集、环保局的报告。
明确指出污染排放后的回收利用、处理、处置 不是源削减,使污染预防更显示其与过去的污染 控制有截然的区别。
源头控制是针对末端控制而提出的一项控制方式, 是指在“源头”削减或消除污染物,即尽量减少污 染物的产生量,实施源削减。美国污染预防政策的 实质就是推行源头控制,实施源削减。这是一种治 本的措施,是一种通过原材料替代,革新生产工艺 等措施,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控制污染的方法,代表 了今后污染控制的方向。
(3)环境问题给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工业国家带来了越 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污染问题之复杂,所需资 金之巨大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料,环境问题的解决远 比原来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4)“污染控制”的现行法规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 部分企业(公司)养成了一种“污染排放后才控制” 或“达标排放”的思想心态,成为强化环境管理,广 泛实行污染预防的障碍因子。
二、基于污染预防思想的环境管理模式
(一)源削减 (二)废物减量化 (三)循环经济 (四)污染预防层次
(一)源削减
源削减(source reduction)包括减少在回收 利用、处理或处置以前进入废物流或环境中的有 害物质、污染物的数量的活动,以及减少这些有 害物质、污染物的排放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危害的 活动。
③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自然化解、吸纳和消除企业通 过末端处理的废弃物。
事实上上述三个假设前提均不存在:自然资 源不是永续存在的,同时是有限的;产品在分销 与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如日益受到 关注的电子垃圾已经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环 境压力;自然系统自然降解、吸纳和消除废弃物 的能力是有限的。以管道控制为核心的末端控制 的环境管理模式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能够在制度约束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 其环境手段往往是在其制造的最后工序或排污口 建立各种防治环境污染的设施来处理污染,如建 污水处理站,安装除尘、脱硫装置等以“过滤器” 为代表的末端控制装置与设备,为固体废弃物配 置焚烧炉或修建填埋厂等方式来满足政策与法规 对废弃物的排放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这种环境 管理模式是以“管道控制污染”思想为核心,强 调的是对排放物的末端管理。
源削减计划的公司。
美国污染预防政策实施
(1)1990年成立污染预防办公室,其任务是开发、 推广和实施污染预防战略。
(2)环保局内成立环境教育办公室,主要训练环保系 统内部成员及其他政府机构成员,培训以污染预 防为中心内容。
(3)环保局内成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流中心(PPIC),建 立了污染预防信息交流系统(PIES),为企业提供 有关源削减及再循环利用方面的信息服务(无偿服 务)。还将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污染预防计划,向 计算机网络提供相关资料。
该法所规定的环保局的责任包括:
(1)宣传和推动自愿的污染预防;
(2)收集与分析信息数据,以制定和明确解释综合污 染预防计划。
该法规定环保局必须在局内成立污染预防办公室。 该法还要求环保局制定污染预防策略,包括下述措施:
(1)建立测量源削减的标准方法;
(2)审议环保局的法规,协调环保局与其他联邦机构 的活动,促进源削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国家之一。 在迄今为止的几十年的环境保护实践中,随着对环 境问题认识的深化,美国的污染控制政策也不断随 之变化,在基于末端控制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实践 中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
从1948年到1963年,美国先后颁布了《联邦水 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等法律文件,标志 着污染控制工作全面开展,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到 重视污染防治,这是第一次重大转变。
我国的环境管理发展历程的前两个阶段充分说 明了基于末端控制思想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在我 国的建立和实践过程。
在第一个阶段实现了思想认识的转变,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认识 到了环境保护要依法管理,并开始集中人力财力 治理了一批重点污染源。
在第二个阶段确定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 本国策,提出了“三同步、三统一”的大政方针, 确立了以强化环境管理为主的“三大政策”,形 成了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征收排污费 和自然资源补偿费、排污许可证、环境保护目标 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限期治理、 污染集中控制等制度为基本内容的环境管理体系。
二、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一)美国污染控制政策演变(三次重大演变)
第一次重大转变
第二次重大转变
1948-1963
从忽视污染防治转变 为重视
20世纪70年代-80 年代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 控制转变
《联邦水污染控制法》 《清洁Fra bibliotek气法》第三次重大转变 90年代以来 源头控制提出
《污染预防法》
(二)美国末端控制传统环境管理模式的实践
(二)废物减量化
废物减量化(waste minimization)也称为废 物最少化,指将产生的或随后处理、贮存或处置 的有害废物量减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其结果使 得减少了有害废物的总体积或数量,或者减少了 有害废物的毒性,即只要这种减少与将有害废物 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目前及将来的威胁减少到最低 限度的目标相一致。废物减量化包括源削减和有 效益的利用,重复利用以及再生回收。不包括用 来回收能源的废物处置和焚烧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