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角度答题思路说课讲解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角度答题思路说课讲解


例1、(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 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
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 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写景的顺序的角度对这首散曲
何人哉?《诗经》
直接抒情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借景抒情 哀景哀情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触景生情
4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借事抒情
5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王冕) 托物言志
①拟人:鹊能有衣并能语和雷残负气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使画面更 富生气。
②视听结合:写“语鹊”犹湿是绘形,“语鹊”的欢快叫 声和“残雷”的低沉是绘声,绘形绘声,使画面更加生动 丰富。
③远近结合:“墙头语鹊”是近景,“楼外残雷”是远景,
远近结合,描绘了一幅和谐富有生机的雨后图。
例2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作简要赏析。
①由远及近:一二句写万里长江宛如平铺着的一条 白色绸带,淮 山点点愈加青翠,是远景;三四 句写几片江帆疾飞如箭,千尺 山泉直泻如电, 是近景。
②由地面到天空:由前四句关于长江、淮山、江帆、 山泉等地面 景物的描写转到后三句的晚云、新 月、塞鸿等天空景物的描写。 ③诗人通过观察角度的不断变化,极富层次地呈现给 我们这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诗人融情于景, 表达了对浔阳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答题思路
学习目标
➢了解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思路 与技巧。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的?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总结方法:
①点明手法及其效果 ②描摹景物、点明景物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 ……情感。
注意与抒情方式或角度区分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2 , 借物: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物抒情 3,借事(典,史,):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古抒 怀 怀古伤今,借事抒情
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 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 西。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有哪些特色。(4分)
①以静衬动,“黄牛”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 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 “白马”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 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常用手法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昼夜、四季等)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三、诗歌中写景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诗歌中写景主要表达技巧: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 视听结合、点面结合、白描细描、
例1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谁与共?卧看天河尽意明。 8.颔联为什么选取“语鹊”和“残雷”来写雨晴呢?这
一联又是如何写景的?(6分)
第一问:
颔联描写了急雨初晴时“语鹊”“犹湿”的羽毛和欢快的 叫声来传达迫不及待的报情之心,写“残雷”的“气未 平”,雷不甘心立即销声匿迹,来表达雨晴的欣喜。(2 分) 第二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