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
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
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
蔡家亲:也做霍家亲。
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
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四、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五、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而最后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六、前后照应,完整结构。
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诗
篇中,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七、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除了上述的深层含义以外,诗中的景物描写还有其表层的含义,如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中“梅残“柳细”在写景的同时也交代了季节是初春。
又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寒雨”既交待了天气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凄凉之感。
再如: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云边。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烘托了离别之苦。
总之,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