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8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 2018

细胞生物学实验讲义实验一不同细胞形态观察、大小测量,结构比较一、实验目的利用光学显微系统对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进行观察,了解不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区别。

二、实验原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构成生物机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

要对细胞进行研究,首先要从其形态结构入手。

所以,要借助显微镜的成像及放大原理,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A、血涂片的制作1.取末梢血1 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

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

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2.操作①将干燥血片用甲醇固定3-5分钟。

②将固定的血片置于被pH6.4 -6.8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0-20倍的Giemsa染液中,浸染10-30分钟(标本较少可用滴染法)。

③取出用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注意:①取血滴不宜过多,以免涂片过厚,影响观察。

②要使涂片厚薄均匀、拿片角度和速度都要适中,用力要均匀。

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

③涂片一般在后半部为好,白细胞在边缘和尾端较多。

B、洋葱表皮临时制片的制作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2.制片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上,划出2-5平方毫米的小方格,然后用镊子撕下方格内的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3)用镊子将表皮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慢慢放平。

3.染色1)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稀释的碘酒。

2)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染液。

4.观察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制片的制作1.准备: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2.制片1)把载玻片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凉开水漱口,取消毒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刮几下,将刮下的碎屑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均匀。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慢慢放平。

3.染色a)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适量碘液。

b)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碘液。

4.观察四、实验准备1.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牙签、酒精棉球、载玻片。

2.材料:洋葱表皮,口腔上皮,血涂片,永久制片。

3.试剂:碘液,Giemsa染液,生理盐水,甲醇,香柏油。

五、作业描绘你所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及大小(以比例尺表示)。

1、血液涂片(必做)。

2、永久制片,洋葱表皮,人口腔上皮选做其一。

实验二植物细胞微丝束的观察一、实验目的掌握考马斯亮蓝R250染植物细胞内微丝束的方法。

了解在微丝束细胞内的分布特点。

二、实验原理真核细胞胞质中错综复杂的纤维网络称为细胞质骨架,按纤维直径、组成成分和组装结构的不同分为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微丝是肌动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状纤维,在细胞中它们又与某些结合蛋白一起形成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如应力纤维(又称微丝束)。

本实验利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法来观察植物细胞中由微丝组成的微丝束。

考马斯亮蓝R250是一种蛋白质染料,它可以使各种细胞骨架蛋白着色,并非特异地显示微丝,但由于有些细胞骨架纤维在该实验条件下不够稳定,如微管;还有些类型的纤维太细,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因此我们看到的主要是由微丝平行排列组成的微丝束。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1.取洋葱鳞茎内表皮(大小约1cm2),置于盛有0.2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6.8)的培养皿中。

2.吸去缓冲液,用1% Triton X-100处理20-30min。

室温和37度均可。

3.除去Triton X-100,用M-缓冲液充分漂洗3次,每次10min。

4.3%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0.5-1h)。

5.在磷酸缓冲液中洗三次,每次10min。

吸去残液。

6.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15-20min。

7.小心地用水漂洗数次,将样品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实验准备1.材料:洋葱鳞茎2.试剂:1)M-缓冲液:咪唑50mmol/l, KCL 50mmol/l, MgCL20.5 mmol/l, EGTA1mmol/l, EDTA 0.1mmol/l, 巯基乙醇1mmol/l, 甘油 4 mmol/l, 用1mol/l HCL调pH7.2。

2)磷酸缓冲液3)1% Triton X-100/ M-缓冲液配制4)0.2% 考马斯亮蓝R250 染液:0.2g考马斯亮蓝R250溶于甲醇46.5ml,冰醋酸7ml, 蒸馏水46.5ml。

5)3% 戊二醛3.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培养皿,滤纸,剪刀,废液缸,滴瓶五、注意事项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不可带颈肉,样本要展开铺平;2.去垢处理要掌握好时间;3.染色时间需掌握好,必要时可分别不同时间染色;4.观察时选择平展染色适中的部位观察。

六、作业描绘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中微丝平行排列组成的微丝束的图像。

实验三细胞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标本制备和观察了解生物体细胞的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形态特征及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二、实验原理1.动物细胞无丝分裂的观察——蛙血涂片无丝分裂不仅是原核生物增殖的方式,而且雷马克(Remak)于1841年最早在鸡胚血细胞中也发现此现象,因为此过程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称无丝分裂(Amitosis)。

其后无丝分裂又在各种动植物中陆续发现,尤其在分裂旺盛的细胞中更多见,但遗传物质是如何分配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蛙红细胞体积较大、数多,而且有核,是观察无丝分裂的较好材料。

2.蝗虫精子发生过程减数分裂的镜下观察减数分裂(Meiosis)是配子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即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体现了遗传三定律,所以说减数分裂在稳定种的遗传性状和繁殖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蝗虫精巢取材方便,标本制备方法简单,染色体数目较少,例如,蝗虫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2n=22+X,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数为n=11+X或n=11(注:蝗虫的性别决定与人类不同,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雄性为XO,即只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一般多采用它来研究观察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化。

1.精原细胞(Spermatogonia) :位于精细管的游离端,胞体较小,由有丝分裂来增殖,其染色体较粗短、染色较浓。

2.减数分裂I(Meiotic division I) :是从初级精母细胞到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次分裂。

(1)前期I(Prophase I) 在减数分裂中,以前期I最有特征性,核的变化复杂。

依染色体变化,又可分为下列各期:•细线期(Leptotene stage)染色体呈细长的丝,称为染色丝。

弯曲绕成一团,排列无规则,染色丝上有大小不一的染色粒,形似念珠,核仁清楚。

•偶线期(Zygotene stage)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即联会。

同时出现极化现象,各以一端或两端聚集于细胞核的一侧,其余部分则散开,形成花束状。

•粗线期(Pachytene stage)每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完成,缩短成较粗的线状,称为双价染色体,因其由四条染色单体组成,又叫四分体。

•双线期(Diplotene stage)染色体缩的更短些,同源染色体开始有彼此分开的趋势,但因两者相互绞缠,有多点交叉,所以这时的染色体呈现麻花状。

•终变期(Diakinesis)染色体更为粗短,形成Y、V、O等形状,终变期末核膜、核仁消失。

(2)中期I(Metaphase I):核膜和核仁消失,纺锤体形成,双价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着丝点与纺锤丝相连。

这时的染色体组居细胞中央,侧面观呈板状,极面观呈空心花状。

(3)后期I(Anaphase I):由于纺锤丝的解聚变短,同源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

但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尚未分裂,故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仍连在一起同去一极。

(4)末期I(Telophase I):移动到两极的染色体,呈聚合状态,并解旋,同时核膜形成,胞质也均分为二,即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这时每个新核所含染色体的数目只是原来的一半。

到此减数分裂I结束。

3.减数分裂Ⅱ(Meiotic divisison Ⅱ)减数分裂Ⅱ类似一般的有丝分裂,但从细胞形态上看,可见胞体明显变小,染色体数目少。

(1)前期Ⅱ(Prophase Ⅱ)末期I的细胞进入前期Ⅱ状态,每条染色体的两个单体显示分开的趋势,染色体像花瓣状排列,使前期Ⅱ的细胞呈实心花状。

(2)中期Ⅱ(MetaphaseⅡ)纺锤体再次出现,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

(3)后期Ⅱ(AnaphaseⅡ)着丝粒纵裂,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彼此分离,各成一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4)末期Ⅱ(TelophaseⅡ)移到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组成新核,新细胞的核具有单倍数(n)的染色体组,胞质再次分裂,这样,通过减数分裂每个初级精母细胞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

4.精子形成在两次精母细胞分裂过程中,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也大致平均地分到四个精细胞中,精细胞经一系列的分化成熟为精子。

镜下精子头部呈梭形,由细胞核及顶体共同组成,尾部细长呈线状。

3.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一马蛔虫子宫切片、洋葱根尖压片细胞有丝分裂(Mitosis)的现象是分别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动物细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

有丝分裂过程包括一系列复杂的核变化,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以及它们平均分配到每个子细胞的过程。

马蛔虫受精卵细胞中只有6条染色体,而洋葱体细胞的染色体为16条,因为它们都具有染色体数目少的特点,所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马蛔虫子宫切片取马蛔虫的子宫切片标本,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马蛔虫子宫腔内有许多椭圆形的受精卵细胞,它们均处在不同的细胞时相。

每个卵细胞都包在卵壳之中,卵壳与卵细胞之间的腔,叫卵壳腔。

细胞膜的外面或卵壳的内面可见有极体附着。

寻找和观察处于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形态变化,并转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间期(Interphase) 细胞质内有两个近圆形的细胞核,一为雌原核,另一为雄原核。

两个原核形态相似不易分辨,核内染色质分布比较均匀,核膜、核仁清楚,细胞核附近可见中心粒存在。

•分裂期(Mitosis)a)前期(Prophase)雌、雄原核相互趋近,染色质逐渐浓缩变粗、核仁消失,最后核膜破裂、染色体相互混合,两个中心粒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纺锤体开始形成。

b)中期(Metaphase) 染色体聚集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形成赤道板,由于细胞切面不同,此期有侧面观和极面观的两种不同现象,侧面观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两极各有一个中心体,中心体之间的纺锤丝与染色体着丝点相连;极面观由于染色体平排于赤道面上,六条染色体清晰可数,此时的染色体已纵裂为二,但尚未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