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1-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2013-11-21
13
第一节 普通显微镜 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013-11-21
14
一、原理与应用
显微镜的主要部分是物镜和目镜,
F2
为两组焦距较短的凸透镜。
物镜的焦距(F1)短,目镜的焦距(F2) 略长。物体AB位于物镜的2倍焦距和1倍焦距 之间,所以在物镜的像方形成一个倒立的放大 的实像A’B’;A’B’位于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 经目镜放大为虚像A’’B’’,A’’B’’位于人眼的明 视距离内。A’’B’’的视角比眼睛直接看AB时视 角大得多,所以用显微镜可以看清微小的东西, 但人眼通过目镜所看到的是被放大了2次的倒 A B F1 B’ A’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2013-11-21
1

细胞生物学


英文名称:cell biology 定义: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 和分子等各级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
功能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发展:细胞生物学由Cytology发展而来,它是关于细胞结 构与功能(特别是染色体)的研究。现代细胞生物学从显微 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
胞质;单核细胞,核为马蹄形或肾形,细胞质比例较大浅蓝色;粒细胞核成为
叶状,细胞质中具有大小不等的颗粒。血小板为紫红小片状,常多个聚在一起。
2013-11-21 24
第二节 相差显微镜 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013-11-21
25
一、原理与应用
光波有振幅(亮度)、波长(颜色)及相位(指在某一时间上光的波动所能达到
细胞凋亡示意图
细胞分化示意图
7
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正是基于新的研究技术方 法的建立。技术方法与科 研思路是学科发展的双翼, 二者缺一不可。
2013-11-21
8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内容


显微镜技术
细胞结构与成分的显示技术 细胞周期分析 细胞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细胞工程基础技术 细胞凋亡的测定 染色体技术
线粒体超微结构
2013-11-21
线粒体结构示意图
6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到当前,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 物学的结合愈来愈紧密,研究细胞的分子结构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成为主要任务,基因调控、信号转导、肿瘤生物学、细胞分化和凋亡是 当代的研究热点。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2013-11-21
立的像。
2013-11-21
B’’
15 A’’
二、仪器构造
• 机械部分 镜座

• 镜柱 • 镜臂
照明部分
镜筒 • 光学部分
• 物镜转换器 • 镜台 • 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2013-11-21
机械部分
16
• 反光镜
• 聚光器 • 光圈
照明部分
• 目镜
光学部分
2013-11-21
• 物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显微镜:
• 可对观察样品进行断层扫描和成像; • 可无损伤地观察和分析细胞三维空间结构; • 可进行活细胞的动态观察、多重免疫荧光标记 和离子荧光标记的观察。
12
2013-11-21
电子
用高速电子束代替光束,放大倍数达80
• 把经加速和聚集的电子束投射到非常 万倍,分辨率最小极限达0.1~0.2nm。
• 相差物镜(镜头上标有PC或PH字样)
物镜的后焦平面上装有相板,相板上和环状光阑相对应的环状部分 大多数涂有吸收膜和推迟相位膜,其他部分完全透明。从标本上射过来 的光线,绕射光部分穿过透明区;直射光则穿过相板的环状部分,一般 所用的相板推迟相位1/4波长,吸收80%的直射光,使直射光和绕射光的 强度接近,明暗反差增大。由于透明标本内部构造的折射率不同,产生 绕射光的相位有不同程度的推迟,绕射光和直射光的干涉作用将相位差 变成振幅差。
2013-11-21
5
第三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电子显微镜技术出现后,把细胞学带入
了第三大发展时期,这短短40年间不仅发现了细胞的各类超微结构,而
且也认识了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等不同结构的功能,使细胞学发展 为细胞生物学。De Robertis等人1924年出版的《普通细胞学》 (General Cytology)在1965年第四版的时候定名为《细胞生物学》 (Cell Biology),这是最早的细胞生物学教材之一。
印莉萍, 祁小廷主编.《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教 程》. 科学出版社. 2001年出版.
2013-11-21
10
第一章
显微镜技术

普通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相差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荧光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构造 及使用方法

透射电子显微镜与超薄切片技


2013-11-21
功能及生命活动。
2013-11-21 2
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三个层次:
分子水平
超微水平 显微水平
脱氧核苷酸结构模型
骨骼肌超微结构 洋葱表皮细胞显微结构
2013-11-21 3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是细胞发现和细胞知识的积累阶段。
通过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生物都是由形形色色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样品制备
11
显微镜分类:普通光学显微镜
光学
• 分辨率达微米,用于观察组织的显微结构及细 胞形态、数量、生长状态等。 相差显微镜 极限为0.2μm。 • 用于观察活细胞的细微结构。 荧光显微镜
可把物体放大1500倍,分辨的最小
显微镜:
电子
• 对能发射荧光的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实验用品
(1)材料:体外培养细胞; (2)设备:相差显微镜。
四、实验操作
1、倒置相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打开开关,将标本置于载物台上; (2)转动环状光阑转盘,使普通光阑进入光路,并将光圈开到
17
(1)目镜

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10×或15×符号 ,表示放大倍数,一般用10×目镜。
(2)物镜

一般有3~4个,上面标有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镜 口率),如10/0.25、40/0.65和100/1.3;镜筒长度 和所要求的盖玻片厚度,如160(mm)/0.17( mm)。
2013-11-21
18
表1-1 不同倍数物镜的比较
镜头 低倍镜 高倍镜 油镜 放大倍数 10× 40× 100× 镜身 短 较长 长 数值孔径 0.3 0.5 1.3 工作距离/mm 7 0.5 0.2
不同放大倍数物镜 的工作距离
2013-11-21 19
三、实验用品
(1)材料:

“a”字片、

• • •
红绿羊毛交叉片
的细胞构成的。
Robert Hooke (1636~1702), 1665年,他在《显 微图谱》中第一次 使用“细胞”一词。
Hooke使用的显微镜
2013-11-21
Hooke观察到的软木结构
4
第二阶段 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细胞学说形成后,开始了在显微水 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形态学、胚胎学和染色体知识的积累,使人 们认识了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1893年Hertwig的专著《细胞与组织》(Die Zelle und die Gewebe) 出版,标志着细胞学的诞生。 • 1896年哥伦比亚大学Wilson编著的《细胞发育与遗传》(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1920年墨尔本大学Agar编著的《细胞 学》(Cytology )都是这一领域最早的教科书。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低倍镜观察“a”字片呈倒立的物像,且玻片的移动方向与视野内物像移动的 方向相反。 2、高倍镜观察红绿羊毛交叉片,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羊毛,并将红绿羊毛的交叉 点移到视野的中心,然后换高倍镜观察。转动细调节器下降镜台时红色羊毛清 晰,表明红色羊毛位于交叉点上方;上升镜台时,绿色羊毛清晰,表明绿色羊 毛在交叉点的下方。 3、低倍镜、高倍镜、油镜观察人血细胞涂片时,观察范围依次变小,放大倍数、 分辨率依次提高。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白细胞主要包括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红细胞为双凹扁盘状,无细胞核,橘红色。白细 胞形态不一,细胞核紫色;其中淋巴细胞细胞核大而圆,周围边缘为浅蓝色细
细胞生理生化研究
细胞培养和分析 细胞膜技术


2013-11-21
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
9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参考书目

章静波, 黄东阳, 方瑾主编.《细胞生物学实验技 术》.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出版.

李芬主编.《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透射电子显微镜
显微镜:
薄的样品上,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碰 撞而改变方向,形成明暗不同的影像。 • 对样品密度、厚度有要求,需要 50~100nm超薄切片。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用聚焦电子束在样品表面逐点扫描成 像,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纳米级)。 放大倍数可达10~1000000倍,常用于 获取细胞或组织表面的立体成像。
2013-11-21 28
• 绿色滤光片
在环状光阑下面置绿色滤光片于光路中,它可吸收红色和蓝色光,
使波长范围小的单色光线进行照明,并有吸热作用,能使相差观察获得 良好的效果。一般选用中心波长546nm的绿色滤光镜,滤光镜插入后对比 度就提高。
• 合轴调整望远镜
为使环状光阑的中心与物镜的光轴完全在一直线上,必须拔出目镜, 装上特别的低倍望远镜,使相板的暗环与环状光阑的明环重合对齐,才 能发挥相差显微镜的效能。 倒置显微镜组成和普通显微镜一样,只不过物镜与照明系统颠倒, 物镜安装在载物台的下方,光源及聚光器安装在载物台的上方。倒置相 差显微镜用于观察培养瓶或培养板中的活细胞的细微结构,由于工作距 离的限制,最大放大率为60×,一般研究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配置有4×、 10×、20×及40×相差物镜。 。 2013-11-21 2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