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赏析》课程大纲【课程类别】公共课【学分数】4【适用专业】学院所有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64【编写日期】2014年8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感悟、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中文底蕴,促进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进而为他们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河北外国语学院“准职业人”培养授课计划第二、三章“五四”文学革命及鲁迅作品赏析《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6课时)主要内容:1、“五四”文学革命2、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赏析教学要求: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以及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2、赏析《狂人日记》“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蕴分析;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日记体的结构模式、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的双重叙述视角。
3、《伤逝》赏析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做出自己的分析。
4、《灯下漫笔》赏析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赏析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为文特点及其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和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新及《女神》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郭沫若新诗开创性;《女神》赏析教学要求:通过对《女神》的赏析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开创性。
1、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了解《女神》应“五四”精神激发和感召而生,并进而感受其时代精神。
2、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理解其在诗歌形式上的突破性。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创作理念、代表作家及影响贡献(4课时)主要内容:四大文学社团的创作理念、代表作家及影响贡献教学要求:1、了解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代表作家茅盾、冰心、叶绍均、朱自清、许地山、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所首倡的现实主义美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风格,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了解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代表作家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创造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高扬“文情主义”对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影响重大、深远。
从理论和实践上,大力推行“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对薄弱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对丰富现代文学创作格局及理论思潮都有重要作用。
3、了解新月社新诗创作“三美”主张;代表作家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新月诗人”的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纠正了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的不足,提出了建立现代新诗规范的积极主张,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4、了解语丝社“排旧出新、放纵而谈、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
在“语丝”作家的带动下,现代散文创作从此出现了新的局面,1925年以后出现了大批“美文”作家开始了“小品文”和“抒情叙事散文”的创作。
第六章“京派”、“海派”文学主张及“京派”小说沈从文《边城》、京味小说老舍《骆驼祥子》赏析(4课时)主要内容:“京派”、“海派”文学主张及沈从文《边城》、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赏析教学要求:1、了解“京派”文学主张,明确“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
京派与京味无关,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概念。
2、鉴赏“京派”小说沈从文《边城》、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赏析。
理解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文本内涵;欣赏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笔法式的人物塑造手法;体会以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展现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的乡村风俗画幅,并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
老舍京味小说《骆驼祥子》赏析。
了解作品梗概;理解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
2、了解“海派”文学创作。
第七章茅盾长篇小说创作及《子夜》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茅盾生平简介,重点简介其小说创作历程。
简要讲述《蚀》三部曲、《林家铺子》等小说的梗概,引导学生熟悉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2、简介《子夜》。
讲述创作背景。
介绍小说结构。
分析小说形象(吴荪甫、吴老太爷、赵伯韬)。
介绍小说的心理描写特征。
介绍《子夜》如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
教学要求:1、茅盾生平简介要结合部分作品分析。
2、重点解释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3、重点分析《子夜》的心理描写特征。
4、阐释《子夜》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高峰的原因。
第七章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及《家》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巴金生平简介,介绍无政府主义对其影响。
2、简介巴金的家庭小说题材。
3、详细讲解《家》,并结合“激流三部曲”整体进行分析讲解。
教学要求:1、介绍无政府主义和巴金创作的关系。
2、介绍《家》的人物形象系列(重点介绍觉新)。
3、介绍《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八章曹禺戏剧创作及《日出》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曹禺生平简介,介绍童年生活对其影响。
2、介绍曹禺戏剧对“命运之谜”的追寻和叩问。
3、介绍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4、介绍《日出》的情节梗概,分析陈白露人物形象。
教学要求:1、结合曹禺生平分析其戏剧风格形成的原因。
2、曹禺戏剧艺术风格结合相关作品分析。
3、讲述《日出》的批判现实风格。
第九章艾青诗歌创作及《太阳》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艾青生平简介,介绍其曲折历程对创作的影响。
2、介绍艾青的土地情结,分析其“漂泊的情愫”在诗歌中的体现。
3、通过解读《太阳》,理解和总结艾青诗歌的风格。
教学要求:1、着力理解艾青诗歌创作的演变历程。
2、分析艾青诗歌磅礴特征的体现和原因。
3、分析民族性和世界性如何在艾青身上得到有机结合。
4、解析艾青诗歌所体现出的丰富的情感力量。
第十一章赵树理文学创作及《小二黑结婚》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简介赵树理生平。
2、介绍“山药蛋派”的创作特征。
3、分析《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重点分析三仙姑形象)等,了解小说的民族化、通俗化特征。
教学要求:1、通过对赵树理生平的讲解,理解其小说风格产生的历史环境。
2、了解“山药蛋派”,掌握哪些作家属于该流派,该流派的主要创作风格是什么。
3、重点分析《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十二章钱钟书文学创作及《围城》赏析(4课时)主要内容:1、简介钱钟书生平,重点介绍家学渊源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2、重点分析钱钟书文学创作的讽刺艺术风格。
3、重点分析钱钟书创作中善用比喻的风格。
4、介绍《围城》的情节梗概。
5、分析方鸿渐人物形象。
6、看苏文纨、孙柔嘉两位女性主人公的形象异同。
7、分析《围城》如何成为当代“儒林外史”,怎样描写了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8、归纳概括《围城》的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1、重点理解《围城》的知识分子写作特征。
2、分析钱钟书国学功底在其小说创作中如何体现。
3、分析《围城》的女性人物形象群体。
4、分析《围城》对于现代文学小说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何处。
第十二章张爱玲文学创作及《红玫瑰与白玫瑰》赏析主要内容:1、简介张爱玲生平,分析其生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2、讲解张爱玲如何将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艺术风格。
4、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人物形象(振保)教学要求:1、张爱玲如何结合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特征,形成自己苍凉、优雅的艺术风格。
2、张爱玲的家族小说风格分析。
3、《红玫瑰与白玫瑰》如何体现了上海地域的繁华和苍凉。
4、分析张爱玲独特的叙事风格。
第十三章新中国十七年小说创作概述学时:2主要内容:“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概况,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并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
1、了解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及《红旗谱》赏析(1)《红旗谱》具有哪些十七年小说的典型特征。
(2)《红旗谱》中朱老忠形象分析。
2、了解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及《三里湾》赏析《三里湾》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
2、闻捷的创作概况及闻捷的抒情叙事诗3、郭小川的创作概况及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
教学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中国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概况。
2、分析闻捷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赏析《舞会结束以后》的思想蕴涵与艺术特点。
3、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点,赏析《团泊洼的秋天》。
第十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的基本概况。
2、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
教学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杨朔“诗+小说+通讯”的散文创作模式及《香山红叶》赏析3、了解秦牧创作概况及《社稷坛抒情》赏析。
第十六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学时:2主要内容:1、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基本概况2、老舍的《茶馆》等现实题材剧作。
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散文创作基本概况。
2、了解《茶馆》的艺术成就,分析《茶馆》主人公王利发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十八章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20课时)一、新时期小说创作,伤痕小说(2课时)主要内容:1、介绍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类型,发展过程,2、伤痕小说的兴起和主要特点。
3、伤痕小说的意义。
4、伤痕小说的代表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教学要求:1、伤痕小说的发端、得名、代表作家作品等。
2、重点讲解伤痕小说的特点:政治批判意识;浓重的悲剧风格;情绪的宣泄。
3、伤痕小说的开拓性的意义。
二、反思小说及王蒙的《蝴蝶》解读(2课时)主要内容:1、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的关系。
2、反思小说的内容。
3、王蒙的简介,创作风格的变化。
4、解读《蝴蝶》中人物的心理。
教学要求:1、分析反思小说和伤痕小说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反思小说的创作目的和重要特征。
2、了解王蒙的创作经历,生活逆境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解析《蝴蝶》中主人公张思远的反思经历。
4、了解小说独特的结构。
三、文化寻根,贾平凹“商州系列”及《废都》赏析(2课时)主要内容:1、贾平凹创作简介,新时期的乡土小说。
3、《废都》的故事背景,庄之蝶的情感变化以及思想变化。
教学要求:1、了解浓缩的西京城形形色色“废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