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公开课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公开课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能力目标: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
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
的商。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蛋糕。

师: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蛋糕哦,他可是给我们带来不少的问题呢!是这样的,有一群小朋友分蛋糕,可是怎么分他们也分不平均。

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想请大家来帮忙,大家愿意帮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就一起帮他们来分蛋糕。

(出示课件)
1.把1快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
生1:1/2 块
师:还可以是多少?
生2:(0.5块)
2.把7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块蛋糕?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把分到的结果画到纸上。

师:谁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1:7/3 块
生2:21/3块
3、谁能列个算式表示吗?
生:1÷27÷3
(1)它们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
(3谁来再给大家举个类似的例子
(4)老师也给同学们举个例子
师:像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多少个?(无数)是不是所有的除法算式都可以转化成分数的形式?
生:是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6)那它们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种转化方法?
生: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7)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学生回答,师板书:a÷b=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师: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有什么好处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就是今天我们学的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师:你们学会了吗?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1、填空2、你会做吗3÷5=8÷7
= 5/6= 12/7=
师:那7÷3=7/3 还可以等于什么?
活动二:引导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师: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7/3表示什么?
生:7个1/3
(教师展示7个1/3转化成带分数的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能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转化。

生:7/3=7÷3=2……1所以7/3=21/3
师:说的非常好,学以致用,利用分数与除法巧妙的把假分数转化成了带分数。

师:反过来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你会吗?21/3怎么转化成假分
数?四人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的方法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引导总结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课件出示
2、P71第7题
三、全课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2=1/27/3=7÷3=21/3
7÷3=7/321/3=2ⅹ3+1/3=7/3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 (b≠0)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
3=7/3。

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总是不断重复同一种活动模式,便会逐步磨砺掉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必须是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

这节《分数与除法》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69页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间包括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内容比较简单。

课前,我根据五年级学生逻辑思维已经基本形成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了问题情境导入、小组讨论、综合练习等几个环节,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自己的经验还不够,这节课有矢有得,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太过于依赖课件,设计的情境有点脱离实际;比较好的地方是,课堂表现的比较生动,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

二、在学生进行讨论的环节的时候,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的明白教师的意图。

在语言表达和教学设计上还比较欠缺,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整个课堂设计的有点满,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己学习,老师占用了一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感觉到练习的少了一点。

新课程要求学生轻松的学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这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