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6 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

高考语文复习第1部分 复习任务群6 小说文本阅读14 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

任务(十四)人物形象特点,全面概括、准确分析任务情境小说是以表现人物为核心的文学艺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与概括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我们一轮、二轮小说复习的重中之重。

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已基本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概括的精准度,在审题、阅读与答题三个环节上加大思考与训练力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亲的手指甫跃辉尘土飞扬的大路在两个孩子的脚下延伸。

路面上,雨天留下的一个个泥坑,让太阳火热的舌头舔干了。

“你真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许亮再次停下,转身盯着弟弟。

“真的!”许明说。

大路尽头灰蒙蒙的,他们一前一后,后面的人踩着前面人的影子。

厚厚的灰尘,在脚下发出喑哑的扑突声。

许亮眼前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脸。

他感到那张脸很陌生,他使劲回想他熟悉的父亲的脸。

父亲是个好木匠,爱笑。

舅舅教会他如何造出桌椅板凳后,十五岁的父亲就离开了村子。

几年后回来,舅舅仍只会造些桌椅板凳,他已是建筑队的师傅了。

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英雄:头发根根竖立,精神抖擞;那双手宽大有力,兄弟一起也扳不过他一只手。

许亮上学那年,那双大手放下锯子,握住了方向盘,离开了村子。

端午,父亲没回来;中秋,父亲没回来;过年,父亲没回来。

他们和母亲常到村口,望着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大路尽头灰蒙蒙的。

直到夏天,父亲回来了,他们没看见汽车。

他们问汽车在哪,父亲笑笑。

父亲的大手又握住锯子了。

锯齿飞速旋转的刨木机前,父亲咬紧牙关,鼓着腮帮,用胸口抵住粗重的原木,一步步挨近刨木机,旋转的锯齿割进原木,火花四溅,锯末纷飞,刺耳的声音像细铁丝,勒得耳朵热辣辣的。

常去建筑队玩耍的两兄弟,张大嘴巴,看看父亲的手擦着旋转成白亮亮一圈的锯齿推过去,缩回来。

父亲回家后,他们很少看到他笑。

一天晚上,许亮从梦里醒来。

“下个月?怎么拿得出来?”父亲说。

“总要想想。

早晓得,就不去开什么车了。

”“好好,我明天就去卖刨木机还钱。

”父亲的笑越来越少了。

只有和木匠们聊天,还会炫耀他那双大手。

“瞧瞧!哪个木匠有这样一双手?当木匠的,谁的手指不要断几根?”舅舅就是的,他的右手只剩三个指头……以后呢?父亲再不会炫耀他那双大手了吧。

昨天放学回家,母亲说:“你爸的手指给刨木机割掉了。

我要和他去医院,他死活不让,说不过掉了个手指。

我怎么放得下心?”“我去!”许亮有点兴奋。

“你敢去?”母亲脸上亮堂了,就如当初给父亲的车灯突然照亮。

“怎么不敢。

”他也成了父亲那样的英雄。

“不过掉了个手指。

”他想象着父亲说话的样子。

医院。

父亲的头发很长了,乱糟糟地趴在他的脑门耳际。

见到许亮,父亲努力笑了笑,两个酒窝裂成两条可怕的伤疤。

“你怎么来了?”父亲的声音落在阴湿静谧的空气里,像水渗入沙子。

“妈跟我说的。

”许亮嗫嚅道,“阿爸,我们回家吧。

”“你先回去,我今晚……”父亲声音虚弱,嘶嘶地吸着气。

许亮很失望。

他原以为父亲不等他说,便会跳下床,扯掉绷带,骑上单车带他回家的……“总算回啦!”母亲跑过来,“你爸怎么样?医生说什么?有没有好些?”“不过掉了一个手指,阿爸才不在乎,是吧!”许明神气十足,热切地望着哥哥。

“阿爸说没事。

”许亮很累,想要尽快摆脱弟弟的目光。

晚上睡下后,许明又问了许多问题,许亮没有回答,总不能告诉他父亲是胆小鬼吧。

夏天的夜晚,他们只穿一条小短裤,月光在他们光溜溜的小腿上爬动。

许亮翻了个身,仍然睡不着。

许明凑到他耳朵边,得意地说:“我晓得阿爸的手指掉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父亲没回来。

中午,父亲没回来。

母亲看看许亮,许亮不看她。

他不想再去看父亲了。

母亲说:“你再去瞧瞧,咋还不回来?”许亮没法违抗,带着弟弟出了门。

“先去建筑队,找到手指,再到医院,就能让医生接上手指了!”许亮想,这主意不错。

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已经这么想了。

建筑队大院四周堆满木头。

刨木机周围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丝血迹。

他们也没找到父亲的手指。

“你不是说晓得在什么地方吗?”许亮瞪着弟弟,“走吧!”弟弟没动。

他们不甘心就这么回去。

忽然,有嗡嗡声传来,一只绿头苍蝇,掠过他们眼前,留下一条绿色的细线。

许亮被一种强大而可怕的力量拽着,不由自主地跟上那只苍蝇。

苍蝇钻进废木头堆,他蹲下,趴在地上。

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一丝隐约的血腥钻进鼻孔,他找了一片长长的树皮,往废木堆里扒拉了好半天。

苍蝇飞出来,接着跳出一个东西。

一条粗大的烧焦的虫子。

父亲的手指。

“我们把手指带到医院。

”许亮说。

“好!但是……谁,谁来拿?”许亮没有接话。

他们把手指留在了建筑队,他们也没去诊所。

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他们踩着自己的影子回家了。

当年父亲的汽车正是从他们脚下的大路开进村子的,候在村口的他们,听到车轮碾过路面的隆隆声,兴奋地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奔跑。

突然,车停了,强烈的灯光射向他们。

他们眯起眼睛,明亮的灯光中,父亲朝他们走来,年轻,强壮,高大。

拐进家门,父亲躺在院子里,左手缠着绷带;右手耷拉着,手掌垂下,疲惫、无力。

父亲看见他们,挣扎着坐起,咧了咧嘴,笑了。

平淡而宁静的夕阳中,他们站着,和父亲对视了几秒钟。

许亮的脸渐渐地红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从许亮兄弟俩寻找“父亲的手指”写起,紧扣题目,制造悬念,既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又使全篇叙事紧凑,重心突出。

B.小说中几处点染的景物具有象征意味,如“灰蒙蒙的大路”,是人物迷茫心理的外化;父亲汽车的灯光,则是希望的象征。

C.小说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失去汽车和手指前后的对比,许亮兄弟俩的对比等,这些描写为许亮的心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D.小说反复提到父亲的大手,以及对刨木机高速旋转情景的细致描写,为故事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答案 C解析“许亮兄弟俩的对比”错,文中并未提到。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进取精神;不甘于做木匠;有责任担当;努力工作还债;坚韧——受伤后用微笑宽慰家人;断指之后,一人去医院,两处努力笑。

3.请简要分析许亮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断指之后,父亲表现出来的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

②和弟弟去寻找手指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软弱。

③归家后,父亲挣扎着坐起向他们挤出微笑,使他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为自己的武断和软弱感到惭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寻找赵德才马贵明我小时候的爱好和别的小孩有一点不一样,喜欢看木匠做活儿。

那种刨子摩擦在木板上的声音特别悦耳,长长的薄如纸片的木刨花像彩带一样舞动。

暑假里的早晨,我还在朦朦胧胧的睡梦中,刺——,刺——,推刨子的声音把我唤醒。

我快速地穿上衣服,从锅里抓一捧刚刚烀好的苞米,循声而去。

我在邻居的大门外看见一个木匠正在案子一边用力地推动着刨子,前腿弓后腿蹬,每一次双手推动着刨子向前的时候,从刨床飘出来的长长的刨花,在空中慢慢舞动着飘落了。

看了一会儿,我有些忐忑地走进了邻居的院子。

之所以忐忑,是因为有些木匠或者是手艺人不喜欢被别人打搅。

这个木匠瞅了我一眼,继续干活儿。

他用刨子刨了几下木方,用手拿起来,闭上一只眼睛看木方刨得直不直。

他看木方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特别小。

整个上午,我都在静静地看他干活儿,直到母亲喊我回去吃饭。

第二天,木匠刚刚走进邻居的院子,我就跟了进去。

木匠看见我,笑了笑说:你喜欢?我点点头。

他说:你来两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走到了案子边,拿起了刨子,在一个木方上推了几下。

刨出的刨花虽然没有木匠刨出的长,但自己还是满意的。

木匠又笑了笑说:还行,就是力气小了点儿。

那一天,木匠和我说了很多话,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木匠是个很累人的活儿。

邻居喊他吃饭,我知道他叫赵德才。

以后的十多天里,我天天去看赵德才干活儿,有时候,比他去的还早。

赵德才教我拉锯,说拉锯不能太快,快了不出活儿,还累人。

还说……那天早晨,我兴冲冲地去看赵德才干活儿,但没有看见他的身影,他干活儿用的案子也不见了。

邻居正在安好的窗户上刷油漆。

我知道,赵德才的活儿干完了,人走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暑假就要过去了。

我听母亲和父亲说我的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还没有着落。

后来,他们共同想到了刚放暑假的时候,我打的一百块土坯。

当时土坯是三分钱一块,一百块能卖三块钱,做我的学费绰绰有余。

可是,还有两天就开学了,父亲并没有把土坯卖出去。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感觉到他们的焦急。

于是,我决定找赵德才帮忙。

记得赵德才说过,他住在西关五队渡槽附近。

渡槽是当地有名的水利工程,我曾经和同学在渡槽洗过澡。

还算顺利,我只问了五六个人就找到了赵德才家。

赵德才正在院子里干活儿,看见我,愣了一下说:你怎么来了?我说:我有一百块土坯帮我卖了吧?他放下刨子,说:走,看看去。

我随他走到生产队的队点,他叫我在门口等着。

不一会儿,他笑呵呵地说:妥了,你拉来吧,三分钱一块。

我很高兴地说:好。

我刚走出去几步,赵德才喊我说:你有车吗?我说:没有。

赵德才说:我家有,你拉去吧。

他说的车,是一种木棚胶轮的人力车,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也算是一个大件,一般也不会轻易借给别人的。

回到家,父亲上班去了。

母亲说:不能骗你吧?我说:不能。

于是,我们把土坯装上了车。

土坯很大,有红砖的两倍。

车子只装了六十块。

我试了试,分量很重。

母亲要和我一起去,我拒绝了,是八岁的弟弟和我去的。

路途有多远,我当时不知道,现在知道应该是接近五公里,并且路况不是很好。

拉到第二趟的时候,我的背心完全湿透了,任凭弟弟如何使劲,也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当赵德才把钱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有一块土坯碎了,扣了三分钱。

我使劲地点头,说:没事儿。

谢谢你!谢谢你!以后,我没有再见过赵德才。

但我常常能够想起他对一个孩子的帮助。

我工作以后,曾经去过渡槽赵德才住的地方想看看他,可是,那个地方动迁了。

每逢遇到在渡槽附近住过的人,我都会问起赵德才。

很多年以后,在一个饭局上,我看见了赵德才,我有些欣喜若狂地说起当年的事情。

他说不是他:他会一点木匠活儿,但从来没有给谁做过窗户,也没有帮助过谁卖过土坯。

我的记忆力是不会错的,赵德才的形象已经完全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但赵德才说没有,我也就没法坚持。

后来还有一次,我又遇到一个叫赵德才的,越看越像当年的赵德才。

我又聊起帮我卖土坯的事情。

赵德才说,我是木匠不假,我也帮助过我的亲戚做过窗户,但卖土坯的事情没印象。

我说一定是你。

我们聊得很热烈。

我去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我听赵德才说:老马一定记错了。

其实,我没帮助我的亲戚做过窗户,更没有帮助谁卖过土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