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
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 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后面的有一百多 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 盗应声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 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 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 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 滚滚,朝着东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 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 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 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 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 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 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 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 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 一刻也不放下(离开)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 着,象锁上的链子,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 们交谈,说话像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甚 名何,都不作回答。
后来一同睡觉,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说 完,人就不见了。陈子灿见窗和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 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 子,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 什么东西都没有带,而腰带中裹着很多银子。我和宋将 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
小说: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
诗歌: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
★不同散文类别中的艺术形象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①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 山水风物
②人物传记类散文——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③说理类散文——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④叙事类散文——细致生动的事件 ⑤抒情类散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苏轼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 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 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 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 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 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赏析要点
1、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富含趣味, 为避免行文单调重复,作者用精彩变化的笔 墨,抓住了各处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2、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 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 可感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3、由于景点太多,如果仅是孤立地写 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 点间的联系。
形象:兴象玲珑,如羚羊挂角,无 迹可求; 语言:跳跃和省略
鸡声茅店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人迹板桥霜。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形象:具体逼真,与实际生活更贴近。 语言:规范一些。 散文: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
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 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 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5、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 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⑵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 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2、A (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 介词,比 .D “其” 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3、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
把你当作英雄豪杰,但你们都不值得委以重任,我走了。”宋将 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的强盗,夺取 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 你。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 “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客人说:“不行,强盗本领强且 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使我杀个痛快。”宋将军向来自 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想干什么,就竭力请求客人同 往。客人没办法,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 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你只观看,千万不要出 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散文: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
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
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 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 ,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 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 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 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进身官场,到现在 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 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 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 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C.方山子傥见之欤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变色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
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 问语气的翻译)
清 魏禧
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 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 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 武艺,人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 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擅长射箭,比 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 访问过宋将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如何画“香”? “踏花归来马蹄香”
诗文有别
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创造 的形象蕴涵了更为深远的意旨,或者说形象能够引发超 出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 。
欣赏诗歌需要仔细品位象外之象、韵外 之致、味外之旨。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文学形象: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具体感 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 作家的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 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不同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
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 征也不相同。
中国艺术重视“形象”的塑造
▪ 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 个重要标志。
▪ 借形象的景或物或事来抒发抽象的情,解说抽 象的理。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 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 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 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 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 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 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 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 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 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 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 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 人呢?
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李清照:还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插秧偈jì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