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赏析项羽之死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B) A.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B.非战之罪.也罪:罪恶.C.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解析:B项,罪:错误。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不忍杀之.,以赐公此天之.亡我B.平明,汉军乃.觉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D.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解析:D项,均为介词,用。
A项,代词,代乌骓马/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项,副词,才/副词,就;C项,副词,于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期山东..为三处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D.汉军皆披靡..解析:A项,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B项,古义:神情激昂;今义:大方的。
C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D项,形容溃散.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D)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解析:D项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A、B、C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D)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汉骑追者数千人D.所当者破解析:D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句是(D)A.乌江亭长船待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C.张良出,要项伯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解析:A项,,通“舣",使船靠岸;B项,伏,通“服”,心服;C项,要,通“邀",邀请。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完成题目。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问一田父,田父绐.曰绐:欺骗。
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D.吾为若德.德:感激。
解析:D项,德:好处。
这里指人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吾为.公取彼一将为.有源头活水来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若.非吾故人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解析:C项,所: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A项,何:副词,为什么/代词,什么。
B项,为:介词,给、替/连词,因为.D项,若:代词,你/动词,像。
9.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B)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瞋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④ D.②⑤⑥解析:①交代突围,③写汉军,⑤写其损失。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一名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解析:B项中“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错。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译文: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场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
(2)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译文: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百八十人,又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悬赏我的脑袋,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
”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
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人持一赤旗,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馀/人多厌之者/解析:“不得”与“不能"表明韩信处境艰难的两种情况,不能单独成句,据此可排除B、C两项;“厌”是动词,是陈述对象“人"发出的动作,“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都尉: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秦汉时代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后历朝历代亦设此职,职掌权属各异.B.斋戒:是一种宗教活动形式,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C.坛: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或者举行会盟、拜帅、誓师、封禅的台型建筑。
最初为林中空地的天然土丘,后为用土筑成的土堆,再后演变为砖石包砌的高台建筑。
D.丞相:也称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丞相始设于战国,后来各朝沿袭设置。
时设一位丞相,时设左、右两位丞相。
基本上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
解析:有些朝代如北宋、明、清是左丞相的权力大于右丞相,但大部分朝代,尤其是秦汉以右为贵,右丞相的权力基本上大于左丞相。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韩信出身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但仍不被重用.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
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多场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
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在垓下打败了项羽。
解析:“反复举荐"错.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译文: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