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自主赏析庖丁解牛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
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等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1.作家作品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
他的散文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构思巧妙,描绘生动,想象奇特,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
广义上说,它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
一般来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含意: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在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不如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2.背景解读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蒙(今河南商丘)地的漆园吏。
他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字音识记①庖.丁(páo)②踦.(yǐ)③砉.然(huā)④然(huō) ⑤大窾.(kuǎn) ⑥肯綮.(qìnɡ)⑦大(ɡū)⑧硎.石(xínɡ) ⑨怵.然(chù)⑩然(huò)2.辨形组词①错误!②错误!③错误!④错误!3.通假字(1)砉然向.然(通“响")(2)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文中是拭擦的意思)4.一词多义(1)视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动词,看)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 (2)始始.臣之解牛之时(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动词,开始)(3)因因.其固然(动词,依照)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就)不如因.而善遇之(副词,趁此)因.河为池(动词,凭借)(4)而提刀而.立(连词,表修饰)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连词,表转折)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5)然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连词,但是)沛公然.其计(动词,认为……是对的)(6)间彼节者有间.(名词,间隙)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副词,秘密地,悄悄地)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顷刻)(7)为吾见其难为.(动词,做)怵然为.戒(动词,作为)视为.止(介词,因)为.文惠君解牛(介词,给)为.之四顾(介词,因为)(8)乎技盖至此乎.(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而况大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5.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词用作动词,踩)(2)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3)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6.古今异义(1)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因而。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依乎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自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
(3)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没有去尝试。
今义:不曾。
(4)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
(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不外乎。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提示:课文的写法是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这样写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印象深刻,造成悬念;二是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从庖丁的话中可以得知.(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正因为如此,他由不懂规律(所见无非牛)过渡到认识规律(目无全牛),又飞跃到熟练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提示:虽然庖丁所好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实质上也是庄周所讲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这种消极颓废的处世之道,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其实这不是庖丁解牛经验本身所固有的,而是道家用此来宣扬其人生哲学.今人则可以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有益的启发。
从故事中我们也许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只有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才能掌握科学的规律。
1.课文主旨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是指养生的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才能游刃有余,不受损伤,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2.结构图示庖丁解牛错误!3.写法赏析(1)运用多种手法,层层推进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善用比喻: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虽然游刃有余,但每当解牛之时,总是小心翼翼。
解完牛,虽然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而是“善刀而藏之”。
心理上的警觉和行为上的收敛也是“养生"之道。
善用对比:用庖丁解牛前后之技术作对比。
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文章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庖丁的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4.课文译释庖丁解牛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更:换。
族庖:一般厨师。
族,众.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发:出。
硎:磨刀石.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通假字一、知识讲解“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二、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反:“反”通“返”,返回(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坐”通“座”,座位(3)女.忘会稽之耻邪女:“女”通“汝”,你(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振:“振"通“赈”,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于是使自己的身体劳苦,让自己焦虑地反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
常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课内素材]【素材积累】楚威王想让庄子为自己效命,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便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表达心意。
两位大夫对庄子说:“(大王)愿意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
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将要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运用角度】为志倾情。
庄子之所以能够拒绝官位,是因为他有崇尚自由、不愿被尘世的名缰利锁所羁绊的志向。
为志倾情,所以他能够像一只蝴蝶一样,能悟自然之道,借助思想的翅膀自由飞舞,成为后世仰慕的大思想家。
【运用示例】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
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
”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
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
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