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大体由以下一些原理构成:劳动创造人类自身,劳动创造历史,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决定社会历史面貌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由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
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改变,政治制度、理论观点也随之改变。
人类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的生产关系,整个人类历史便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人类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历史。
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①。
人类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因此应当用历史主义观点来看待。
在上述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承认人类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和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当时则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两个基本要点。
所谓世界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整体世界史观,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
吴于廑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晚期以来就一直倡导要编纂新的世界史,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发表了《关于编纂世界史的意见》、《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亚欧大陆传统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映》等极具代表性的长篇文章,阐述了他对世界历史的看法,强调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写的“世界历史”一文中,吴于廑先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观。
稍后,由他和齐世荣教授共同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问世,在我国世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它体现了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新水平,即使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承认整体世界史的思想成为我国流行的世界史观。
整体发展的历史观认为,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
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
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或者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界的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如果一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
由此可以对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做如下的描述。
人类社会最初处于分散发展的状态,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大约从公元前四千年开始,世界出现了几个最早的文明中心。
各文明中心的地区范围逐步扩大,由点到片,进而形成一些面积辽阔的文明区域,各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
但是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低下,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
那时的历史只是各国各民族狭隘的地域史或狭隘的民族史。
闭塞是古代社会各国各民族历史的特征。
对这种闭塞状态具有世界意义的突破,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家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是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的转变时期。
这四个世纪的历史主要是西方形成为工业世界的历史,也是他们挟工业优势向世界各个地区进行猛烈扩张的历史。
19、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起对世界的垄断统治,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已成为少数先进国家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世界终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各民族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组成部分,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从此,世界历史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发展。
在今天一个已经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愈加发现这不只是一种理论的描述,整体化确实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
现代化史观构建的代表当推罗荣渠先生。
80年代中期,以罗荣渠先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为标志,世界现代化进程这一理论视野开始植根于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广阔背景之中,诞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
十余年来,罗荣渠先生发表了有关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的研究论文八十余篇,代表性的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已出版专著和论文集二十余种,另有译著数种,2002年开始出版专题研究文集《现代化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理论、专题、国别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能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研究最高学术成果的是罗荣渠的两部力作《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它们可以说标志着现代化研究中国学派的建立。
罗荣渠先生对现代化理论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明确界定了“现代化”的历史含义;第二,提出了以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中轴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这是历史研究现代化范式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核心;第三,以宏观历史学的广阔视角为出发点,探讨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和总趋势;第四,以三次模式大转换为脉络,深入考察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对于世界史体系构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第三点。
他认为,发生于1500年前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发展的方向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从而形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必不可少的催化力量。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已经出现过三次现代化的浪潮,它推动农业世界分区分批地向现代工业世界过渡。
18世纪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推动英国进入工业化进程,开创了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
19世纪下半叶出现现代化第二次浪潮,使工业化扩散到西欧、北美和东亚的日本等地区,并使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
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发展危机,在连续不断的革命与战争打击下,世界经济发展停滞了30年。
但俄国却利用独特的历史机遇选择了崭新的发展方式,走上了赶超型社会主义方式的工业化道路。
20世纪下半叶,在新的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了全球性的第三次现代化大潮,把亚非拉大片地区推上了新兴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现代工业社会的类型与模式也愈来愈多样化了。
近两年来,钱乘旦先生就现代化研究对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意义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提出“构建以现代化为主题的新学科体系”,据此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而构成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
在西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遭到持续的瓦解,民族国家形成,而东方恰恰在巩固农业文明,西方开始走到世界前列。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先是政治,继而是经济,然后是科技和广泛的社会变革。
与此同时,非欧世界也被拉入“世界体系”,被迫进行现代化。
第三阶段是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
西方在这一阶段进一步领先于世界,社会也进入全方位的变革,现代性的理念和运动不断发展甚至冲突,成熟的现代社会逐渐在西方出现。
第四阶段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
传统的农业文明区域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开始在反抗殖民主义入侵中学习西方,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反抗殖民主义。
第五个阶段是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的“三次浪潮”说,还是钱乘旦先生现代化的“五个阶段”说都充分表明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变革的真实内容。
正如人类文明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一样,对人类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与描述也一直是对人类历史研究与描述的核心,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学家都曾对此有不凡的研究。
因此可以说,关于对文明及其交往的研究一直就是史学界一个时隐时现的主题,但毫无疑问,中国人对文明问题的关注却从不像最近十余年来这样密切和集中,特别是以西北大学彭树智先生为代表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从1986年起彭树智先生就开始对人类文明交往这一课题进行连续性的研究,他在各种刊物、专著、教材中阐述文明交往的文章近四十篇部,达40万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人类的文明交往》、《文明交往论》、多卷本《中东国家通史》、《20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史》等。
以上述文章著述为标志,一种以“历史个案史例研究”为基础、将历史学和历史哲学结合起来的学术构建基本完成,并且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相信随着人们对该问题重视的增强和研究的深入,它必将对我国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产生更大的影响。
在通史教材的编纂方面,2004年由北京大学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已经出版,该书强调世界文明史所研究、论述的单位是文明,而不是国家、民族等。
各文明的发展变化,接触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文明是多元的,各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
多元文明的世界的发展既有各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各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冲突、融合。
文明交往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关于文明交往的涵义、内容和阶段。
所谓文明交往是指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际活动。
人类的交往是伴随着生产力同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是历史交往的过程。
交往在逐步克服野蛮状态的历史过程中,使人类不断走入更高文明层次的社会。
人类社会历史不仅仅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推动的物质运动,而且是人们世代积累所创造出来的、有内在联系的文明形态及其交往的序列,其本质是以价值关系为媒介的主客体辨证的文明交往过程。
文明交往和生产力同为人类的基本实践,交往力同生产力相互作用,分别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横线和纵线,彼此交叉壁连,共同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样性历史画卷。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不同性质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矛盾交往运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