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伊索寓言三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喉、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伊、串、谎、歌、诈、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对伊索寓言有所了解。
4.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教具准备:《伊索寓言》的资料、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寓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篇寓言故事。
板书:《伊索寓言》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课文共有三则寓言。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喉、咙、贯、设、套、错、掺、灾、教、训”,指名读。
生:“错”应读“cuò”不读“chuò”。
生:“掺”读翘舌音,应读“chān”不读“cān”。
生:“灾”读平舌音,应读“zāi”不读“zhāi”。
生:“咙”是后鼻音。
2.师生共同解决困难,观察下面词语有什么特点?出示词语“狐狸、葡萄、喉咙、惊慌、说谎”生:两个字偏旁是一样的。
你还知道这样的词语有哪些?生:设计、灾害。
3.指导书写。
出示词语“伊、串、谎、歌、诈、粪”。
生:“伊、谎、诈”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都是在左边,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串”竖要在中间。
生:“粪”下面“共”的第二横要长一些。
4.描红书写。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四、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
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生:馋得直流水生:想尽各种办法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生各抒己见)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白费劲”表明狐狸无论如何也够不到葡萄。
)5.自读第二段。
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
)——即狐狸的形象)教师板书:狐狸虚荣表里不一自欺欺人指名朗读狐狸说的话。
朗读指导:语调轻松,语速稍快,语气肯定,读出狐狸安慰自己的韵味。
默读第三自然段。
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生:用不上力量。
你怎么理解这段话?(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
)体会寓意。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7.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则寓言。
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一贯(gàn guàn)设(méi shè)套大错(chuò cuò)特错掺(chān cān)杂教(jiāo jiào)训二、看拼音,写词语。
yī suǒ yù yán chàng gē fèn biànqī zhà三、比一比再组词。
谎()诈()串()慌()作()申()四、连一连。
喊破吓坏够葡萄喉咙牧童参考答案:一、 guan shè cuò chān jiào二、伊索寓言唱歌粪便欺诈三、谎(谎言)诈(诈骗)串(串词)慌(慌张)作(作业)申(申诉)四、喊破——喉咙吓坏——牧童够——葡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板书:《牧童和狼》齐读课题。
二、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一)学习《牧童和狼》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
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不诚实,经常说说谎。
教师相机板书:不诚实,经常说谎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自食其果指名朗读。
朗读指导:读后来牧童的话,声调要高,读出牧童惊慌失措,盼望着有人来帮他的心理。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二)学习《蝉和狐狸》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书:《蝉和狐狸》齐读课题。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
“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
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教师板书: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吸取教训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露出了真面目)教师点拨:“察觉、摘下、扔下来”这几个动作说明蝉很聪明。
“猛地扑了过去”这个动作说明狐狸很凶狠。
朗读指导:蝉对狐狸说的话,读的时候,语调肯定,语速适中,读出蝉对的自信和对狐狸的藐视。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1.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2.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多音字组词。
jiāo()教jiào()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赞叹赞美1.我()你,祖国的大好河山。
2.富丽堂皇的故宫令人()不已。
吸取汲取3.我们要善于()别人的经验教训三、根据要求写句子。
1.狐狸够不到葡萄。
狐狸说葡萄是酸的。
(用合适的词语把这两句话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蝉和狐狸》这则寓言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牧童和狼》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狐狸和葡萄》则提醒我们要认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的真面目。
参考答案:一、 jiāo(教书)教jiào(教师)二、1.赞美 2.赞叹 3.吸取三、1. 狐狸够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
2.即使老师不在教室里,我们照样安静地写字。
四、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有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成熟板书设计:《伊索寓言三则》《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自欺欺人《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吸取教训【教学反思】寓言,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给人以启示。
寓言像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中,去感悟生活的内在意义。
我们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前提下,品味寓言的语言,感受寓言的简洁美、内涵美和语言美。
本课的三则寓言,表面上看浅显易懂,我采用了短课文长教,浅课文深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品出内涵,品出味道。
我注意故事对比。
蝉和狐狸》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故事《狐狸和乌鸦》有其相似之处,但一贯被视为狡猾的狐狸在这则故事中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抓住这个不同结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以旧带新话题吸引了学生,他们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时,自觉地探究出蝉的聪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