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深秋美景近景:枫林霜叶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赠刘盖菊残犹傲君橙橘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1.出示要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秋词》(唐·刘禹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菊橙橘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诗趣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五、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景——冷夜书所见思念家乡事——暖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

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山行》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