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酵过程控制(pH)
(1)影响菌体的生长 (2)pH影响酶的活性 (3)pH值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改变 (4)pH值影响培养基某些成分和中间代谢物的 解离 (5)pH影响代谢方向 (6)影响产物稳定性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15
2、pH对发酵的影响
(1)影响菌体的生长
举例: 产黄曲霉的细胞壁的厚度就随pH值的增加而减 小:其菌丝直径在pH6.0时为2~3 μm; pH7.4时为2~18 μm,并呈膨胀酵母状; pH值下降后菌丝形态又会恢复正常。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pH要求不同;
酵 细
母:pH 3.8-6.0 菌:pH 6.58
放线菌:pH 6.5-8.0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4
同种微生物对pH变化的反映不同
如,石油代蜡酵母
pH 3.5-5.0 生长良好,不易染菌; pH >5.0时,易染细菌; pH <3.0时,生长受抑制,易自溶;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39
克拉维酸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 ,单独应用无效 可使不耐β—内酰胺酶的抗生素如青霉素G、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头孢菌素Ⅱ(头孢噻 吩)的抗茵谱增广,抗菌活性增强 金葡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 菌、普通变形杆菌、流感杆菌及脆弱杆菌等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7
发酵用复合pH电极要求
能高温灭菌,过高的温度将对玻璃膜材质和参 比电极性质产生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应保证转换系数和不对 称电位能适应发酵周期长、中途不能更换和不能 标定的要求 要求一定的液络部流通,维持的液接界电位稳 定,防止使用过程中液络部被含硫物、蛋白质和 非水溶液污染,造成电极测量漂移 外加不锈钢护套或工程塑料护套后安装于罐内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19
2、pH对发酵的影响
(6)影响产物稳定性
β-内酰胺抗生素噻纳霉素的发酵中,pH在 6.7~7.5之间时抗生素的产量相近,高于或 低于这个范围,合成受到抑制。在这个pH值 范围内,噻纳霉素的稳定性未受到严重影响; 但pH>7.5时,稳定性下降,半衰期缩短,发 酵单位也下降。青霉素在碱性条件下发酵单位 低,也与青霉素的稳定性有关。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4
返回
三、pH测量
1、取样罐外测量
试纸法 (精密级)
酸度计法 罐外取样测量不利于实现自动 化管理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5
2、在线测量
发酵用复合pH电极 + pH显示仪表
pH测量原理图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6
发酵用复合pH电极
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32
应急措施:
改变搅拌转速或通气量,以改变溶解氧浓度, 控制有机酸的积累量及其代谢速度; 改变温度,以控制微生物代谢速度;
改变罐压及通气量,降低CO2的溶解量;
改变加油或加糖量等,调节有机酸的积累量;
二、pH对发酵的影响
1、实例 例1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林可霉素发酵开始,葡萄糖转化为有机酸类中 间产物,发酵液pH下降,待有机酸被生产菌(林可 链霉菌)利用,pH上升。(如下页图所示) 若不及时补糖、(NH4)2SO4或酸,发酵液pH可迅 速升到8.0以上,阻碍或抑制某些酶系,使林可霉素 增长缓慢,甚至停止。
菌株最适生长pH控制在6.8~7.0
36
×
生长期
产酸期
×
不同pH值对菌体的形态影响很大,当pH值高于7.5时,菌体易于老 化,呈现球状;当pH值低于6.5时菌体同样受抑制,易于老化。在6.9左 右时,菌体处于生长期,呈“八”字形状并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在7.2 37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左右时,菌体是处于产酸期,呈现长的椭圆形。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10
林可霉素(洁霉素)
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作用,特别对厌气菌、 金葡菌及肺炎球菌有高效。 作用机制:主要抑制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 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蜂窝织炎、扁桃 体炎、丹毒、疖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可进入骨组织中,和骨有特殊亲和力,故特 别适用于厌气菌引起的感染及金葡菌性骨髓 炎。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8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9
pH显示仪表
应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1011-1012 ) 并具有自动或手动的温度补偿功能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30
四、pH的控制策略
1、调节好基础料的初始pH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40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16
2、pH对发酵的影响
(2)pH影响酶的活性 当pH值抑制菌体某些酶 的活性时使菌的新陈代谢 受阻。 (3)pH值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的改变 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透性,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 收及代谢物的排泄,因此影响新陈代谢的进行。 (4)pH值影响培养基某些成分和中间代谢物的解离 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 。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7
一、发酵过程引起pH变化的原因
2、产物形成
某些产物本身呈酸性或碱性,使发酵液pH变
化。如
有机酸类产生使pH下降 红霉素、洁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呈碱性,使 pH上升。
3、菌体自溶,pH上升;发酵后期,pH上升。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8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
内容速览
一、发酵 过程pH变 化的原因 二、pH对 发酵的影响
三、pH测量
四、pH的 控制策略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1、调节好基础料的初始pH 2、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 3、通过补料调节pH 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5、不同调pH方法的影响 6、发酵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pH值 3
问题的提出: CA产生菌棒状链霉菌在pH 低时生长受抑制,在pH高时克拉维酸要分解。 用2.5升罐进行的不控制pH的发酵发现,前期由
于微生物产生的酸性副产物和有机酸使pH降至6.5。
在达到最高细胞浓度后,pH开始从6.5升至8.3。产 量达最高水平时,pH不再升高。在发酵终止时,pH 再次升至8.5。随着pH升高,CA迅速分解。
发酵工程 课件
欢迎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光临
第五章 发酵过程控制(二)
主讲人:夏帆
第2节 发酵过程的pH控制(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发酵过程pH变化的原因; 掌握pH对发酵的影响;掌握pH的控制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pH对发酵的影响;pH的 控制策略,特别是如何分阶段控制pH。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11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pH
p H
7.0
不调pH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t 调pH
12
pH对林可霉素发酵的影响
对照罐发酵66小时pH达7.93,以后维持在8.0以上 至115小时,菌丝浓度降低,NH2-N升高,发酵不再 继续。
21
4、最佳pH的确定
配制不同初始pH的培养基,摇瓶考察发酵情况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pH对产海藻酸裂解酶的影响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2
pH对海藻糖水解酶产生的影响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23
pH对谷氨酰胺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菌体干重(g/L)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引起发酵液pH值变化的常见因素
(1)下降 ①培养基中C/N不当,有机酸积累;
②消沫油加得过多;
③生理酸性物质过多;
(2)上升
①C/N比例不当,N过多,氨基氮释放; ②生理碱性物质过多; ③中间补料时碱性物加入量过大;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9
返回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33
5、不同调pH方法的影响
分别在4种缓冲介质 中,于pH 6.50一9.50 测定天冬酰胺酶酶活力。 1 甘氨酸介质在pH8.0 时酶活力最高; 2 硼酸在pH8.50,酶 活力最高; 3 磷酸在pH 8.50,酶 活力最高; 4 Tris在pH 8.50,酶活 力最高; 酶活1>2>4>3
基础料中若含有玉米浆,pH呈酸性,必须调节pH。 若 要 控 制 灭 菌 后 pH 在 6.0 , 灭 菌 前 pH 往 往 要 调 到 6.5~6.8。
2、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 如CaCO3 ,或具有缓冲能力的试剂,如磷酸缓冲液等。
2013年8月7日星期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工程系 31
3、通过补料调节pH
pH6.9时,菌体生长旺盛,pH7.15时,对菌体的产酸 有利。采用阶段pH控制模式进行发酵,在发酵中前期控 制pH6.9,到48h后pH值为7.15,到80h后pH值为7.25。 38 产率22.27g/L,产酸率提高11.25%。
例:克拉维酸(CA)发酵中pH变换控制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4年第1期
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糖氮消耗需要进行补料。在 补料与调pH没有矛盾时采用补料调节pH。 如(1)调节补糖速率,调节空气流量来调节pH。 (2) 当NH2-N低,pH低时补氨水; 当NH2-N低,pH高时补(NH4)2SO4。 通过补料调节pH值既调节了培养液的pH值,又 可补充营养,进一步提高发酵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