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清明节假期作业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磐.石( qìng )鞭笞.(chī)虚无飘渺无计于事B.陷阱.(jǐng)) 国粹.(cuì)礼上往来残羹冷灸C.愧怍.(zuò)泥塑.(sù)销声匿迹一蹴而就D.桎梏.(gào)炫.耀( xuàn )昙花一现振耳欲聋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加剧、资源能源耗竭等挑战,大力提升和培育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
B.将于20日召开的北约芝加哥峰会注定是空前也很可能是绝后的“大峰会”,包括北约成员及参与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共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将参加峰会。
C.英国国防大臣哈蒙德表示,奥运会期间如果发生飞机被劫持事件,即使机上有大量无辜乘客,必要时也会下达击落飞机的命令,以避免类似美国9·11事件的不再发生。
D.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9.9%的人认为现在大学生过早职业化现象普遍。
3.阅读下面文字,从中找出能概括《寒江独钓图》主要特点的三个词语。
(4分)我在那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想起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
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
原来,画中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那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温热充实。
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
▲ 4.葛朗台在临死前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请简述之。
(5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而妻..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④,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敬重B.环堵萧然..萧然:冷落萧条的样子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使:假如6.作者邂逅方山子后“耸然异之”,能够体现方山子“异人之处”的一组是(3分)①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③方山子世有勋阀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⑤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⑥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传记作者有意不显其姓名,不录其字号,用绰号代之;开篇寥寥几笔写了这位隐士成长的三个阶段。
B.作者谪居黄州,经过岐亭,意外发现这位隐士原来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故人。
故人一家虽过得清苦,但却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C.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也流露出对方山子们生活的向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分)译文:。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分)译文:。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分)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上竹下作白居易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注释】:七律《池上竹下作》作于洛阳。
诗人杭州刺史任满,返归洛阳。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白居易什么样的生活?(3分)▲▲(2)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分)▲▲(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亦以明死生之大,。
(2)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卒相与欢,。
(4)有善始者实繁,。
(5),吾将上下而求索。
(6)亦余心之所善兮,。
(7),不指南方不肯休。
(8)惧满溢,。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20分)水之经典肖复兴(1)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2)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细流。
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语,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力。
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予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3)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家园的生命。
(4)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5)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
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
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了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6)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
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
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7)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
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
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联想到西方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8)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凭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
它独自坚特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木、水藻水绵,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
尘世沾惹的世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
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9)九寨沟的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10)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11)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的空壳。
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和弧线。
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
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12)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我们。
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擞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的水。
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11.文章第二段描写流过都江堰的水,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特色。
(4分)▲▲12.文章第六段写在成都看演出的片段,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6分)▲▲13.文章第十一段末尾作者说“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为什么说这两种水是“人类的一面镜子”?(4分)▲▲14.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水之经典”的深刻意蕴。
(6分)▲▲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孤独者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
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
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
科学被卷进了政治。
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
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
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
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