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常见的7种修辞手法的内涵。
2. 学会正确运用7种修辞手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考纲解读:江苏《考试说明》表述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7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考查修辞方法,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2015年、2016年江苏单独设置选择题考查修辞手法。
三、考题引路(2016江苏)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解析】A试题分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
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2015江苏)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解析】B (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A.由“试新刀尺” “一手裁”可知将“东风”拟人化。
C.由“有情”“含春泪” “无力” “卧”可知将“芍药” “蔷薇”拟人化。
D.由“旧相识” “偷开门户” “翻书”可知将“南风”拟人化。
四、技巧指津第二课时(三)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事物的名称,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用制作事物的材料来代替本事物,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⑥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来代替本事物的名称。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⑦具体代抽象。
用具体的事物作借体,代替抽象的本体。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小米” 代替“落后的军需供应” ,“步枪”代替“落后的武器装备”。
⑧部分代整体。
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本体事物。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4)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①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②不同点: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题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四)夸张(1)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种类①扩大夸张: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例题1: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联的两个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做对偶。
(2)对偶的种类①正对 a.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 b.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流水 c.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对偶的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4)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对偶句与排比句都属于整句。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非常简单,对偶只有两个句子,而排比至少三个句子例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 .柳絮池塘淡淡风B .榆荚临窗片片雪C .带水芙渠点点雨D .丁香初绽悠悠云例2: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春山一路鸟空啼日暖神州万木荣锦江春色来天地芳树无人花自落春晖又红万朵花老梅到时自然红芳草春来依旧绿玉垒浮云变古今春回大地千峰秀冬雪欲白千里草(六)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种类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例题1: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
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
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七)反复(1)概念: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2)反复的种类①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在议论文中,间隔反复,就是把能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或词在文中或段中间隔出现,其作用是:在内容上,因为句句紧点,因此可使中心论点突出;在形式上,由于它的出现,可使层次更清晰;在表达上,因其常与排比句连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与节奏感。
(3)反复的作用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反复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的作用。
例题1: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不超过26个字)(4分)五、当堂训练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 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 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 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 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 下列各句中比喻词用的不恰当的一句是()A.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深一脚、浅一脚。
B. 小战士斜挎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山路上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 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 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3. 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A. 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
B. 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空洞得像战鼓一样。
C. 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
D. 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论,相互的讨论, 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
4. 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 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 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 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5. 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A.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B. 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
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
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 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 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6. 含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并且使用都恰当的一句是()A.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