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9章 MIS的开发方式与方法
第9章 MIS的开发方式与方法
9.4 原型法
9.4.1 原型法基本原理 9.4.2 原型法开发过程 9.4.3 原型法的优缺点
9.4.4 原型法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的比较
9.4.1
原型法基本原理
原型:开发者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成、
设计和开发一个系统初始模型,该模型称为原型或 骨架。 开发人员和用户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改进和完 善方案,开发人员再根据方案对原型进行修改得到 新的原型,再征求用户意见,如此反复,直至用户 满意为止。
较容易
思考题:
1.MIS开发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有哪些开发策略和开发方式? 3.什么叫生命周期法?分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4.什么叫原型法? 有哪些主要环节?
适合:
对于功能单一的小系统开发颇为有效。但不太适用于 规模较大、功能复杂、需求量的不确定性程度比较高 的系统的开发。
优点:
能缩短开发时间,节省开发费用,技术水平比较
高,系统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
缺点:
功能比较简单,通用软件的专用性比较差,难以 满足特殊要求。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根据使用 者的要求做软件改善和编制必要的接口软件等二 次开发的工作。
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代码设计、IS流程图设计、数 据库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和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 成果:系统设计说明书
3.系统实施阶段
程序设计及调试、系统转换及系统运行与评估等环节 成果:MIS, 技术文档(程序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
9.3.3
优 点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缺 点
1)建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2)严格区分工作区间。 3)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进行分析、设计, 自底向上进行实施。 4)深入调查研究,并在分析阶段充分预料可能发 生的变化。 5)开发过程按工程标准规范化,文档资料标准化 1)开发周期长。 2)繁琐,使用工具落后。 3)不可能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变化。 4)不直观,用户最后才能看到真实模型。
9.4.2
原型法开发过程
(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 (2)开发初始原型系统 (3)对原型进行评价 (4)修正和改进原型系统
(循环、不断修改完善)
原型法开发MIS的过程示意图
确定用户基本要求 构造初始模型
评价、使用系统原型 用户满意? Y
系统转换、系统维护 与评价 N 修改、完善系统 原型
图9-2
原型法开发过程
9.1.2
MIS开发的条件
(1)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 (2)必须有建立MIS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性; (3)必须要有一定的科学管理基础; (4)有必要的投资保证,并能提供系统维护
人员的编制和维护费用;
(5)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应满足系统建设需要;
(6)基础数据要齐全规范。
9.1.3
MIS的开发策略
(2)直线式开发策略
从需求说明开始到最后开发直线的进行下去,每完
成一步都要进行评审,以验证是否和需求一致。
用户和开发者在系统开发之前就完全调查清楚 实际问题的所有状况和需求。
(3)迭代式开发策略
研制过程中验证需求不论是有错还是不恰当,都 可以回到需求确定过程,对需求说明进行修改,如 此重复进行,直到所开发的系统满足需求为止。 大型多用户系统、对用户或开发者来说是新 的应用领域的情形。
缺点:
容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整体优化不够,开
发水平较低。 系统开发时间长,开发人员调动后,系统维护工 作没有保障。
注意:
需要大力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原则。 向专业开发人士或公司进行必要的技术咨询,
或聘请他们作为开发顾问。
9.2.2
委托开发
由使用单位(甲方)委托通常是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 构或专业开发人员(乙方),按照用户的需求承担系 统开发的任务。
9.2.1
自行开发
由用户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系统开发的各项 任务。
适合:
有较强专业开发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
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
如:大学、研究所、计算机公司、 高科技公 司等单位。
优点:
开发费用少,容易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系统, 方便维护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系统开发人 员。
第9章 MIS的开发方式与方法
内容提要 9.1 9.2 9.3 9.4 MIS开发涉及的基本问题 MIS的开发方式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
学完本章以后,应掌握的内容:
MIS开发的基本原则 MIS开发应具备的条件 MIS的开发策略 MIS的开发方式 MIS的常用开发方法
9.4.4 原型法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的比较
内容 开发路径 文档数量 用户参与程度 方法 原型法 循环、迭代型 较少 高 生命周期法 严格、顺序型 多 低
开发过程的可见度 对功能需求或环境 变化的适应性 用户的信息反馈 对开发环境、软件 工具的要求
对开发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好 较好 早 高
较困难
差 差 迟 低
9.2.3
合作开发
由使用单位(甲方)和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机构或专 业开发人员(乙方),共同完成开发任务。双方共享 开发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半委托性质的开发工作。
适合:
使用单位(甲方)有一定的MIS分析、设计及软件开
发人员,但开发队伍力量较弱,希望通过MIS的开
发建立、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技术队伍,便于系统维 护工作的单位。
表9-1 开发方式的比较
方式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 合作开发 利用现成 软件包 开发 较低
特点比较 分析和设计 能力的要求 编程能力 的要求 系统维护 的要求 开发费用
较高
一般
逐渐培养
较高
容易 少
不需要
较困难 多
需要
较容易 较少
较低
较困难 较少
思考题9.1:大公司是否可使用小厂商提供的软件包
9.3
优点:
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可以培养、
增强使用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
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
双方在合作中沟通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双方 及时达成共识,进行协调和检查。
9.2.4 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
利用现成的软件包开发MIS,可购买现成的应用软件
包或开发平台,如财务管理系统、小型企业MIS、供 销存MIS等等。
(1)接受式开发策略 (2)直线式开发策略 (3)迭代式开发策略 (4)实验式开发策略 (5)规划式开发策略
(1)接受式开发策略
认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的叙述是正确的、完全的 和固定的,并且以此作为开发的根据。
适合:小项目,高度结构化,用户需求明确和开 发者有充分经验的情形。 例如:对文件的转换、从已有文件或数据库中产 生各种报表、以及某些简单的、单用户的系统等。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9.3.1 系统的生命周期
9.3.2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
9.3.3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
9.3.1 系统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
从提出要建立一个MIS开始,到完全建成的全过程, 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即一个阶段的完成就是下
一个阶段的开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开发生命周
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简称SDLC)。
(4)实验式开发策略
若信息需求不确定性很高,则可通过一个实际工作 系统来验证需求是否得到保证。
(5)规划式开发策略
MIS的规模特别大,复杂程度特别高其信息需求的 不确定性程度特别大,必须做好MIS的总体规划。
9.2
9.2.1 9.2.2 9.2.3 9.2.4
MIS的开发方式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 合作开发 利用现成软件包开发
9.1 MIS开发涉及的基本问题
9.1.1 9.1.2 9.1.3 MIS开发的基本原则 MIS开发的条件 MIS的开发策略
9.1.1
MIS开发的基本原则
(1)完整性:MIS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体,保证各
子系统协调一致地工作,寻求整体优化。 (2)相关性:各个子系统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不能不 考虑其他子系统而孤立地设计某一子系统。 (3)适应性: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系统具有较好的灵 活性和可塑性。 (4)可靠性:保证系统软硬件设备的稳定性;保证数 据采集的质量;数据校验功能;系统的安全措施。 (5)经济性:尽可能节省开支和缩短开发周期。新系 统投入运行后,尽快回收投资。
适合:
使用单位(甲方)没有MIS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软 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 的单位。
优点:
省时、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
费用高、系统维护与扩展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 持,不利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
注意:
使用单位(甲方)的业务骨干要参与系统的论证
工作; 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乙方)和使用单位 (甲方)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基本思想:
将系统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 统实施等阶段。
9.3.2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过程
1.系统分析阶段
2.系统设计阶段
3.系统实施阶段
1.系统分析阶段
以规划阶段提出的目标为出发点,调查企业现状,论 证建立新系统的可行性;初步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成果:系统分析报告
2.系统设计阶段
9.4.3 原型法的优缺点
(1)开发周期短; (2) 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3) 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 (4) 降低系统开发中的风险; (5) 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 (6) 易学易用,减少对用户的培训时间; (7) 可产生正确的系统需求描述。
优点
(1) 对于大系统,复杂系统,不适于直接使用; (2)开发过程管理困难; 缺点 (3)用户较早看到原型,错认为就是新系统, 使用户缺乏耐心; (4)开发人员很容易用原型取代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