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is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mis的开发方法和技术

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逻辑、途径以及工具的组合。

本章主要讨论一些主要的开发策略、方法和技术,总结开发的条件和原则。

§ 2.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回顾1、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管理工作。

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因而可以说是面向处理的。

这时的系统通常称为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是依赖于程序的,即针对一个处理程序,就有一个专为它提供数据的数据文件。

这就是最原始的开发方法,即先了解处理功能,然后编写程序,再编写依赖于它的数据文件。

2、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数据库。

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也有改变,先建立数据库,然后再围绕数据库编写各种应用程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面向数据的。

在早期的这个阶段并没有注意到开发方法的研究。

3、20世纪70年代,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life cycle)法诞生了。

它较好地给出了过程的定义,也大大地改善了开发的过程。

然而,问题的积累、成本的超支、性能的缺陷,加深了系统开发的困难。

这时系统开发方法依据著名的“瀑布模型”,并产生了结构化的开发方法。

结构化的意思是试图使开发工作标准化,因而它可以减少随意性。

结构化开发的目标是有序、高效、高可靠性和少错误。

有序是按部就班,按规矩办事,相同情况得出相同结构,减少程序员的随意性,从而达到有纪律、标准化。

结构化还要求建立标准的文档。

当然结构化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可能妨碍程序员的创造性。

4、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程序设计语言和开发工具,其一是第四代语言(fourth generation language,4GL),其二是原型法(prototyping)。

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是完全不同思路的两种开发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期,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和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00)的开发方法得到很大的发展。

面向对象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用于计算机科学,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用于企业系统。

20世纪90年代初,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和面向对象的语言(如C++)开始实际应用。

5、20世纪90年代利用模块化和模块连接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开发者的劳动生产率。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WEB技术的出现,开发方法又出现了新的机遇,许多工作可以让用户去做,这可能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但系统工作仍然很多,需要信息部门自己完成或借用外力去完成。

如上所述, 20世纪60—70年代是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是原型法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是CASE和OO时代,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则到了客户/服务器的时代,或基于Web的开发时代。

这时客户宁愿买现成的软件包,甚至是整个系统,而不愿自己开发。

用户买来许多软件部件,自己或请顾问公司把它们集成起来,这就是系统集成或基于部件的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 2.2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则和条件(一)企业获取 MIS软件的途径购买、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自行开发(二) MIS开发的任务和特点任务:根据企业的目标和企业的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开发出满足企业管理和决策需要的MIS1、满足用户需要2、功能更完整:数据处理功能、控制功能、预测功能、决策功能、公用信息服务功能3、技术更先进4、实现辅助决策MIS开发的特点:1、技术手段复杂2、内容复杂,目标多样3、质量要求高4、结构和功能受制于特定的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5、环境复杂多变(三) MIS的开发要素(条件)建立MIS的必要条件/基本条件①领导的重视和支持②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工作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④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开发队伍一般组织形式:信息系统委员会:职责:确定企业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建立各种开发组织参加者:企业领导、部门负责人、系统分析员、管理专家系统规划组:职责:确定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确定系统方案、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参加者:管理专家、计算机专家、运筹学专家、预测和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管理人员系统项目组:职责:系统分析、设计、测试、调试、转换、运行、维护参加者: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信息控制人员、维护人员有关人员:系统分析员:负责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员:负责系统设计程序员:负责应用程序设计操作员:包括硬件操作和数据录入人员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硬件和软件维护信息控制人员:负责信息收发、调度和核对管理人员:负责和参与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⑤一定资金作保证⑥实施项目管理(四) MIS 开发原则①领导参加原则:“一把手”原则②适用性与先进性原则③四统一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目标规范、统一软硬件环境④信息工程原则⑤优化与创新原则⑥面向用户原则⑦完整性、相关性、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原则§ 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1、“自上而下”(亦称“自顶向下”,TOP-DOWN)策略它是从MIS总体出发,确定MIS的功能、模块构成以及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个个子系统2、“自下而上”(亦称“自底向上”,DOWN-TOP)策略它是从各个子系统(模块)开始,开发一个个子系统,然后将它们组合成MIS 总体两种策略之比较:自上而下:优点:整体性强、逻辑性强缺点:工作量大,周期长,复杂适用范围:大、小系统自下而上:优点:工作量小,周期短,相对简单缺点:缺乏整体性,功能、数据冗余,易返工适用范围:小系统3、综合方法自上而下的进行系统的总体规划、分析、设计;自下而上的对各个模块进行实施特点:既考虑到系统的整体性,又可节约人力、物力、时间的耗费§ 2.4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1、结构化开发方法(SSA&D)(亦称“生命周期法”)特点:①运用系统工程思想,严格按MIS的生命周期分阶段开发系统②采用“综合方法”策略③强调系统分析④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⑤每阶段工作成果要成文,文档资料的格式要规范化、标准化⑥用户的观点2、原型法(prototyping)( 1)原型法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2)主要特征①尽可能利用现成软件或软件生成工具来构造原型②按照最小系统原则构建原型( 3)原型法对开发环境的要求①程序自动生成器或第四代程序生成语言②屏幕生成器③报表生成器④方便灵活的DBMS⑤数据字典管理系统。

等等( 4)原型法的思想出发点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循序渐进的②容易开发出一个用户满意的系统③能充分利用先进的各种软件工具结构化开发方法与原型法之比较:优点:结构化方法:(1)系统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全局性(2)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软件工程方法(3)健全的文档资料,便于系统运行后的管理和维护(4)有利于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5)适用于各种规模大小的,特别是大型系统的开发原型法:(1)开发周期短(2)有利于开发人员与用户的交流、沟通(3)自动化程度高(4)适宜于小规模系统的开发缺点:结构化方法:(1)对系统分析阶段要求较高(2)开发周期长,文档过多(3)各阶段的审批工作困难(4)所使用的工具落后(5)结构化程度较低的系统不适宜此法原型法:(1)规范化程度低,维护困难(2)容易造成用户自认为系统就是这个样子(3)不适宜于大型系统的开发3、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 Method,OOM)起源于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OOPL,如VC、C++、VFP)(1)有关概念对象: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实体的抽象。

每个实体即称之为对象。

软件中的对象是一个封闭体,它由一组数据和施加于这些数据上的一组操作构成类:具有相同特征和行为的对象的集合OOM的特征:强调以对象为分析、设计的主体( 2)对象的特征①抽象性:对象是对复杂问题世界的抽象。

② 封装性:所谓封装就是把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相结合构成一个独立的基本单位,并尽可能隐蔽对象的内部细节。

③ 继承性:指“类”具有的各种属性特征,对象具有继承关系。

对象与类之间、子类与父类之间都存在继承性如:Foxpro中,控件类可生成控件对象④多态性:指相同的操作(过程,或函数)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并获得不同的结果。

( 3)面向对象方法的步骤定义问题(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问题的概括描述(OOA,面向对象的分析)形式化处理(OOD,面向对象的设计)实现(OOP,面向对象的编程)(4)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缺点优点:a、分析、设计中的对象和软件中的对象的一致性b、实现软件复用,简化程序设计c、系统易于维护d、缩短开发周期缺点:不易于大系统的开发4、CASE开发方法其实质是利用一些CASE工具(软件)实现开发过程的自动化。

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开发方法。

CASE方法的特点:实现开发过程自动化;文挡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开发速度和效率;缩短开发周期;CASE方法必须与SSA&D、Prototyping、OOM方法结合使用作业:1、 MIS的开发策略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2、MIS的开发方法有哪些?适用范围如何?各有何优缺点?3 、简述 MIS 开发的基本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