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语感
目前,随着小学英语新课程的改革,人们更加强调语言交际能力
的培养。
但实际上,能开口说出流利标准的英语的学生并不多,即
使有少数的学生能说几句,也缺少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语感。
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我们教师就必须抓紧,在启蒙阶段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
语感,就是对语言有敏锐的感觉。
”一般说来,学习语言越早越好。
儿童的思维比较单纯,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少,正是获得语感的最佳时期。
我们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加
强语感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学外语的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
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
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
感受、语言精感色彩的感受等。
语感的形成是听、说、读的反复实践,日积月累而形成语言实践中自然而形成的。
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听别人说话抓得住要领,语言表达流畅
得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就是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英语的语感对
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训练培养语感呢?我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大量阅读、反复朗读、背诵、大胆模仿。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
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
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英语的人却未必明白。
很多人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
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卷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学习英语的确要做适当练习。
但归根结底,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
“读”出来的英语是地道的、自然的,因为使用者依持的是“语感”;“做”出来的英语往往流于生硬,因为使用者是依赖“语法规则”硬“做”的。
一谈到阅读,人们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读”。
如果把这两个字理解成读书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
但如果认为阅读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欢乐,那就大错特错了。
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
教师让学生读点英语材料,就像给孩童吃中药,需要捏着鼻子硬灌下去。
自然效果也不会好。
阅读英语应当轻松愉快,也可以轻松愉快。
要做到这一点,阅读材料的选择是首要的。
也就是说,要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
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书籍。
这类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一、可
读性很强,让人立即产生阅读的欲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来了,
不会感到学英语是沉重负担了。
二、容易读,不大会产生阅读障碍。
三、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语言材料丰富多样:有节奏明快的儿童歌曲,富有韵味和节奏感的童谣、小诗、绕口令,还有纯正鲜活的人物对话。
朗读背诵是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
只有
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才能真正消化成
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起敏锐的语感。
在课上尽量让学生多
读多背,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
美感味。
小学生特喜欢学儿歌。
儿歌是小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形式,朗朗上口,有自然的语调,还配有表情动作。
小学生常创造性
地把儿歌和游戏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了语言。
通过背诵儿歌,学生可以获得语感,对语言建立初步的印象。
在刚
接触一门新的语言时,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理解每个句子和单词,就
像许多孩子能背得多唐诗却不能解释它们一样,学生往往会全盘接
受儿歌。
开始他们会对一首新儿歌的形式着迷,他们会对全新的韵律、音调及单词发音感兴趣。
随着对这些表面形式的逐渐熟悉,他
们自然会对儿歌基本的意义进行思考,进而会要求老师解释。
通过
儿歌,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单词、句子,对英语有了初步的理解释、判断,同时也学会了自然优美的语音、语调,学会了欣赏语言的韵律美。
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我在日后的单词、句型等教学中也尽量利用儿歌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