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铸造多晶硅中的杂质和缺陷

第七章 铸造多晶硅中的杂质和缺陷

与直拉单晶硅一样,铸造多晶硅中的 氧也是以间隙态存在,呈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的间隙氧容易在后续的热处理 工艺中形成复合体与沉淀等。 原生铸造多晶硅中很容易生成氧施主 与氧沉淀,而硅锭底部氧浓度最高, 热处理时间最长,氧施主与氧沉淀的 问题应该是硅锭各部分中最严重的。
铸造多晶硅中原生氧沉淀 的透射电镜照片
第7章 铸造多晶硅中的杂 质和缺陷
铸造多晶硅中的晶界
晶界出现大量的悬桂键,形成界面态,严重影响太阳电 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无金属污染的铸造多晶硅晶界的SEM图像 (a)和EBIC图像(b)
铸造多晶硅中的位错
根据晶体生长方式和过程的不同,铸造多晶硅中的位错 密度约在103~109cm-2左右。
含有高密度位错的铸造多晶硅的光学显微镜照片
a.
p-n结中的金属杂质降低结的反向击穿电压;
b.
金属杂质形成深能级带隙极大地增加p-n结的漏导损耗,
甚至直接导致p-n结变窄;
c.
金属杂质降低氧化诱导生成层错和位错的形成势垒
铸造多晶硅中的金属杂质
金属Cu、Fe、Co在铸造多晶 硅中,自晶体上部(0)到 晶体底部(1)的浓度分布
(直线是根据分凝系数计算的浓 度分布,B的优先分凝系数采用 0.65,Fe的有效分凝系数采用 0.05)
促进其随后氧沉淀生成量。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铸造多晶硅区别于直拉单晶硅在于,铸造多晶硅中存在较
高密度的位错和晶界等缺陷。而位错和晶界一般可以吸收硅中
过饱和的自间隙硅原子,这降低了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的临界 形核半径。另外一方面,由于位错或晶界一般不会影响间隙氧 在硅中的扩散速度,所以,铸造多晶硅中的位错和晶界主要是 通过降低氧沉淀的临界形核半径而促进氧沉淀的生成 。至于原 始氧浓度对氧沉淀的影响,则主要是由于高的原始氧浓度导致 小的氧沉淀临界形核半径,所以高氧样品中氧沉淀生成量较大。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采用对比实验法,用四探针仪和傅立叶红
外仪(FTIR)研究铸造多晶硅中电阻率的变化和氧,
碳浓度的变化,研究了热历史、位错、晶界和碳
对热施主生成和消除规律的影响。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表1 原始样品的氧、碳含量和电阻率
表2 各种硅片中原生热施主的浓度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图2 直拉单晶硅中间隙氧浓度在不同热 处理温度处理不同热处理时间前后的变 化图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图1和图2分别显示的是铸造多晶硅(Ap系列)和直拉
单晶硅(Bp系列)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不同时间前后间隙
氧浓度的变化。对比这两张图可以发现,铸造多晶硅 (Ap系列)和单晶硅(Bp系列)中氧沉淀的形成规律上基本 相似,在1050℃下热处理相同时间所生成的氧沉淀浓度 最大,而在低温下(750℃和850℃)单步热处理所形成的 氧沉淀量较小。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图1 温度为450 ℃下各种原生晶体硅样品中 热施主浓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 经650℃热处理30分钟后,在450 ℃各 种晶体硅样品中热施主的浓度随热处理 时间的变化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样品(El,E2)和(Fl,F2)中,虽然F系列的原始样
品中含有晶界,但是其中热施主生成规律与E系列
铸造多晶硅中的氧杂质
氧在铸造多晶硅中的浓度约为1×1017~1×1018cm-3,是其中的主 要杂质之一。 铸造多晶硅中氧主要来自两方面:原材料中的氧以及晶体生长过 程引入的氧。
Si SiO2 2SiO
2SiO O2 2Si
铸造多晶硅中氧浓度沿晶体生长方向从边缘到中心的分布
原生铸造多晶硅中的氧施主和氧沉淀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同样可以发现,在所有热处 理温度下在有晶界的样片中所生
成氧沉淀量都高于无晶界样品中
氧沉淀生成量。这同样说明,晶
界对氧沉淀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但是很明显其促进作用不如位错 那样显著。
图4 Fp和Gp样品在不同热处理中氧沉淀 的生成量对比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图2 经650℃热处理30分钟后,在450 ℃各 种晶体硅样品中热施主的浓度随热处理 时间的变化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对比样品(Bl,B2)和(Al,A2),虽然在这两种晶体硅
中含有非常相近的原始氧浓度,但是在铸造多晶硅中所 形成热施主最大浓度低于直拉单晶硅中热施主的最大生 成量,如图1和2所示。这表明:位错,晶界或碳都可能 会抑制热施主的形成。但究竟是位错,晶界还是碳主要 抑制了热施主的生成,我们又分别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样 品研究了其中的热施主的形成规律。
图1 温度为450 ℃下各种原生晶体硅样品中 热施主浓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 经650℃热处理30分钟后,在450 ℃各 种晶体硅样品中热施主的浓度随热处理 时间的变化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从这两个图,我们可以发现原生热施主的存在 不影响随后热施主形成规律。所有样品中热施主的 浓度都是先随着热处理的时间而增加,在热处理 130小时左右到达最大值,而后随着热处理的继续 进行而迅速降低。
样品中热施主形成规律相似,如图1和图2,这表明
晶界对热施主的形成规律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
在这两种样品中所形成的热施主浓度都明显高于C
系列样品中热施主的最大形成浓度,这表明位错会
促进热施主的形成。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另外,对于D系列样品,虽然初始氧浓度与E、 F系列样品中氧浓度相近,但是所形成的热施主较 低,这表明,碳会显著抑制热施主的生成。 其机理是,碳原子和氧原子在低温退火时形 成很多的Cs一On的复合体,复合体对间隙氧的争 夺,从而抑制热施主。
碳的分凝系数很小,从底部最先凝固的部分开始到上部 最后凝固的部分,碳浓度是逐渐增加的。
氧杂质
氧是铸造多晶硅材料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杂质
元素。氧在热处理时会形成热施主(300~500℃),
新施主(600一900℃),氧沉淀以及诱生其它的
晶体缺陷,还会吸引铁等金属元素,产生电活性, 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影响材料的光电转 换效率。
铸造多晶硅的位错对电学性能的影响
铸造多晶硅中位错密度(a)与少子寿命(b)的对应图
铸造多晶硅中的碳杂质
碳是铸造多晶硅中的一种重要杂质。
铸造多晶硅中碳杂质的引入主要是两方面:
a) 铸造多晶硅原材料来源广泛,原材料可能有较高的碳含量; b) 晶体制备过程中,高温的石英坩埚与石墨加热器反应生成CO, CO进入硅熔体并与硅熔体(Si)反应生成碳杂质。
图3 A、E、F系列样品分别在350 ℃ 、450 ℃ 、 550℃处理32小时后,热施主生成量的比较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论:
1) 原始氧浓度对热施主形成的影响最大; 2) 碳会显著抑制热施主的形成;
3) 铸造多晶硅和单晶硅一样,热施主的最佳形成温度在450℃
左右; 4) 位错对热施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5) 晶界对热施主的形成没有明显的作用; 6) 原始铸造多晶硅中存在一定浓度的原生热施主;
图5 Ep和Fp样品在不同热处理中氧沉淀的 生成量对比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Ep和Fp的缺陷密度基本相
当。对比结果显示,在不同热
处理温度热处理后高氧样品中 所形成氧沉淀量都是高于低氧 样品中氧沉淀的生成量,尤其 在高温下热处理效果最明显。
这个结果表明,高初始氧浓度
图5 Ep和Fp样品在不同热处理中氧沉淀的 生成量对比
10×1017cm-3。与此相对比的是相似单晶硅样品Cl和C2样
品中,其热施主的生成量则最小,仅为6.6×1017cm-3。这 两种样品(Bl,B2)(Cl,C2)由于含有不同的原始氧浓度,而所 生成热施主量的显著不同,这表明原生氧浓度对热施主形 成规律的影响最大。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图1 温度为450 ℃下各种原生晶体硅样品中 热施主浓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变化曲线
铸造多晶硅中含有晶界、位错等大量缺陷,使得金属 杂质易于在这些缺陷处形成金属沉淀,对太阳电池性 能的破坏作用比在直拉单晶硅中更大。
金属杂质对器件的影响
金属杂质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半导体器件的产量,即便在 金属杂质的浓度降低到1012cm-3时,这种影响仍然十分明 显。
硅片中的杂质主要会带来以下几个负面作用:
铸造多晶硅中氧沉淀规律
结果讨论:
但是,相同热处理条件处理后,铸造多晶硅中所形成
的氧沉淀量一般都高于直拉单晶硅中氧沉淀生成量。比如
经过1050℃下热处理32小时后,在铸造多晶硅中所生成氧 沉淀量大约为3.3×l017cm-3,而在直拉单晶硅中所形成氧沉 淀则大约为2.6×l017cm-3。这个结果表明,铸造多晶硅中所 存在的位错或晶界等缺陷对氧沉淀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图3 A、E、F系列样品分别在350 ℃ 、450 ℃ 、 550℃处理32小时后,热施主生成量的比较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热施主形成最有效温度
为450℃,铸造多晶硅中热施 主的形成规律不依赖于铸造 多晶硅不同晶粒的影响。这 与图1、图2的结论也吻合。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图1 温度为450℃下各种原生晶体硅样品中 热施主浓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 经650℃热处理30分钟后,在450 ℃各 种晶体硅样品中热施主的浓度随热处理 时间的变化
铸造多晶硅中热施主形成规律
结果讨论:
在含碳量低,无位错和晶界的单晶硅Bl和B2样品中, 经130小时的热处理所形成的热施主浓度最大,大约为
7) 原生热施主的消除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热施主的形成规律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