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勃列日涅夫主义2.尼克松主义3.第四次中东战争4.三十年战争5.“门户开放”政策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试比较杜鲁门主义和罗斯福世界蓝图的不同,并评价杜鲁门主义。

2.简述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3.简述《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4.简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论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成就和重要意义。

2.试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40分)1.勃列日涅夫主义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

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2.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

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的具有战略收缩性质的选择。

尼克松、基辛格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制定实施的均势战略,改变了战后杜鲁门和艾奇逊僵硬的遏制政策。

美国力量的衰落和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为苏联提供了缓和的外部条件。

3.第四次中东战争答: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是指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

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爆发之日为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入西奈半岛;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同以军激战,包围重镇库奈特拉;巴勒斯坦游击队出动2.5万人次在以军后方出击;阿尔及利亚等国派出坦克和空军支援部队;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

结果以军损失坦克总数的一半和110架飞机,10月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停火决议。

埃叙接受停火。

但以军表示接受停火的同时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

25日,安理会决定由加纳、印尼、波兰、加拿大等七国组成维持和平部队赴中东监督停火。

战争遂告结束。

4.三十年战争答: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5.“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试比较杜鲁门主义和罗斯福世界蓝图的不同,并评价杜鲁门主义。

答:(1)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世界蓝图含义①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思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共同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主宰世界。

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对战后的世界局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战后世界总体格局的蓝本,同时它也给一些地区性问题(如巴勒斯坦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走向制定了一个框架。

②杜鲁门任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世界蓝图的不同杜鲁门主义与罗斯福的“世界主义”蓝图有共同点,都以美国应该“领导世界”为出发点,都企图通过全球性安排来维护美国的利益,实质上都以称霸世界为最终目标。

但两者在策略上是有所不同的。

战后的事实打破了罗斯福通过大国间合作和妥协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杜鲁门才改变其做法。

他用援助盟友、遏制苏联代替了大国之间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合作”,他不再把联合国当作美国领导世界的法宝,不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在欧洲明确承担义务,而是在和平时期同西欧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早在1943年,罗斯福曾授意戴维斯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意在战后以美国的意志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格局。

文中并没有涉及到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概念,但其中以金融、文化、贸易对外扩张,建立美国所谓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想法,却为后来的凯南、杜勒斯等人提供了“和平演变”的理论思路。

事实上,罗斯福的蓝图中通过大国合作,采用和平方式,在战后建立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想法,与“和平演变”的政策,在本质上还是一致的。

不过随着法西斯的覆灭,美苏合作的基础也随之丧失。

罗斯福以经济诱惑苏联,借联合国迫苏就犯的目的并未得逞。

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认为《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以大国合作维持美国世界霸权的方法已不合时宜。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适时地杜撰了《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最终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3)杜鲁门主义的评价①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骤,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

②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起着支配性作用。

2.简述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1)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背景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执行哈尔斯坦主义,此政策使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长期对立,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

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后,认识到阿登纳的东西方对抗政策已行不通,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联邦德国摆脱外交困难,进而实现德国的统一,于是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

(2)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①承认欧洲各国边界的现状,即对奥得一尼斯河边界不存异议,同苏联签订互相放弃使用武力的条约,大力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②承认民主德国,但不是按照国际法来承认,民主德国也不应把联邦德国当作外国,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③裁减美、苏在两个德国领土上的兵力;④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1971年勃兰特因推行“新东方政策”取得的成就获诺贝尔和平奖。

“新东方政策”最主要的是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但这必然涉及联邦德国与苏联和东欧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以几个重要条约为基本内容而改善的。

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基础条约;8月12日,勃兰特总理访苏,正式签订了《莫斯科条约》;12月7日联邦德国与波兰在华沙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正常化基础条约》。

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统称“东方条约”。

1973年12月,联邦德国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先后建交。

“新东方政策”至此全面形成并实行。

(3)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影响“新东方政策”不仅打破了联邦德国建国20多年来同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僵持局面,而且使联邦德国在外交上逐渐活跃起来,推动了长期以来以德国问题为焦点的欧洲东西方关系走向了缓和。

“新东方政策”反映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3.简述《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答:(1)《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主要内容戴高乐于1958年6月重新上台,修改宪法,建立总统制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且调整对外政策,力图恢复法国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地位。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戴高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法德合作,以“法德轴心”推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1963年1月法德两国签订的《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一个具体成果,条约有两个目标:一是法德和解;二是在法德和解与合作的基础上推动欧洲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