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笔记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社会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总称。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强调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关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与行为(社会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认知、归因和认知失调;自我觉知和自我意识;动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际与群体心理与行为(与群体的相互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人际相互作用、遵从和服从;击性和亲社会行为;……)群体过程(群体过程和群体行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与社会心理)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定义的含义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指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全部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3.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特征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角色规范是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

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

一个人为了有效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必须知道自己所承担角色的一套行为模式,这种认知来自于他人的期待。

角色知觉是角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角色观念的形成过程拒绝角色阶段、承认角色阶段、接受角色阶段。

角色行为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是主体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扮演任务的技能。

一般技能认知技能、活动技能特殊技能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是一社会角色内部的冲突,它往往由于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时,产生的角色冲突形式。

角色间冲突是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当一个人同时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位置时,不同的社会位置对他提出不同的期望要求,他感到无法同时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而产生角色间冲突。

角色内冲突当社会角色改变时,过去曾经担任过的角色与现在的角色会发生矛盾冲突。

角色协调主要指个体对自己角色的认知与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当角色扮演者面临心理紧张时,可采用以下几种反应方式:A 合作改变产生心理紧张的外在事件,对某一角色采取合作的态度和行为。

B 转移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角色,忽视其他矛盾的角色期望,可以减少心理紧张。

C 顺应改变相互矛盾的角色观念,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所面对的角色冲突。

性别角色:是社会为男性或女性确定的行为规范。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它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人的性别将保持一生不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性别角色观的发展: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性别行为模式的获得过程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过程。

性别差异主要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真正存在的差异:女孩的言语能力比男孩强、男孩的空间视觉能力更强、男孩的数学能力更强、男孩更定于攻击性。

老师补充的:攻击性(侵犯行为)、支配性、自信心(自我评价)、人际交往(交往方式和交往空间),两者的共性大于异性,差异性有限,而且在缩小。

差异是群体差异,不是个体差异。

4.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

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需要是个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引发个体活动的原动力。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由需要所激发,是由一定目标或对象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理论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人的行为由各种本能欲望所驱使。

本能的目的是维持和再生产生命,它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在这些本能中,他又特别强调性本能,把它称为性欲力或性能量。

这些性能量在人体内逐渐积累,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发泄出来,它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这种本能驱使的,不同的行为只不过是性冲动的一种变式和升华。

这种泛性论的观点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证据,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生理学的证据证明性能量的存在,因而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批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本性是在自然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由人类所特有的一些类似本能的内在潜能所决定。

潜能理论是马斯洛动机理论的基础。

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潜能需要发挥,这是一种自然倾向,也是自我实现论的核心思想。

马斯洛根据人类特性是在生物进化阶梯上渐次形成的原理,把整体论、动力论和对文化因素的强调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对杰出人物的全面研究,扮演出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即动机论。

马斯洛的动机论是以他对人的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

他认为驱使人类行为的动力是人的一些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一个系统,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安全的、归属和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太多了,不写了。

社会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外在动机指的是从事某个活动的行为是为了取得外部收入。

(这种动机常常与内在动机相抵触。

外在动机来源于个体的外部。

)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成就动机和亲和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成就需要是指个人想要尽快而且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欲望或倾向。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

亲和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是需要与人亲近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愿意归属某个群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亲和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它是一个情感连续体,包含着个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集群需要,它通过学习而形成。

5.认知失调理论相关内容: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于环境方面的信念、看法或知觉等。

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不吸烟”);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无关的(“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今天刮风”)。

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并力求减缓。

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而非逻辑上的不一致)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

6.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登门槛技术(登门拜访);群体规定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直接说服法(全面宣传法和信息沟通)。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沟通者沟通者的可信性是指沟通者的一种特点,这种特点。

沟通者的专长和权威,沟通者的动机或意图。

专长和权威专长或权威具有加强说服的效果,使听众信服,目前已有大量研究雄辩地证明了这个结论。

一般说来,沟通者的权威越高,越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大。

动机和意图不管沟通者是否是一位专家,或是否具有权威,影响态度改变的另一个因素是听众对沟通者的意图或动机的信赖程度。

睡眠者效应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

喜欢程度(类似性)如果信息由一个与听众相似的人来传递,也会成功,不一定要依赖具有专门知识的沟通者。

沟通内容方面利用情感好感唤起喜欢恶感激起恐惧组织沟通理解材料:说服中的理解论证:全面呈现材料结论:清楚、明确呈现沟通对象听众态度沟通必须适应听众已有的态度让听众承诺与听众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响个性因素可说服性智力智力和抵御说服之间没有关系自尊个性和社会情景的相互作用7.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推论的认知过程特点选择性、协调性、投射性基本内容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理论框架A 社会认知是一种研究范式社会认知是指导众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范式或取向,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思路,即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社会性刺激与社会性信息,探讨个体加工、组织、提取与利用这些信息,来形成对人事物的知觉,来解释社会行为与社会事件。

B 社会认知的过程观范式C社会认知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范式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认知对象的特点,认知情境的特点主观因素兴趣与动机,需要与价值,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者的经验,情绪状态的影响8.图式:Schema,是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课题等的概念群。

图式是以一个特定的事物或主题为中心,帮助个体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社会认知中的图式自我图式关于自我的信念人的图式用以组织某个特定个体的信息,以及对此个体的感受角色图式指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根据角色规范和社会预期扮演特定角色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行为的心理框架。

事件图式指人们对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何种情况的一般预期的认知表征,是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注意的影响编码的影响提取的影响社会认知中的偏差首先,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图式一致的信息。

第二,当面对信息缺失时,人们更可能填充一些与他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

第三,由于人们不愿意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图式,所以,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社会情境下的人或事件的时候,人们仍倾向于运用原有的图式。

9.印象是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对人、事、物的整体反映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社会认知的作用10.印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指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作出判断,或对其总体特征形成印象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