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
★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 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 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 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 样性,但生物生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上升 (Berger,1993)。
高克昌
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山东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必修课
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
高克昌
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 诊断方法及退化特征
高克昌
主要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2.生态退化的含义 3.生态退化的成因与类型 4.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5.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诊断 6.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
高克昌
• Daily(1995)进一步指出,基于以下四个原 因人类进行生态恢复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 的: ★需要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需求; ★人类活动己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动 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依赖于人类保护和恢复生境。 ★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克昌
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 下,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异常 变化,生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发生波动,从 而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
高克昌
• 目前主要采用下面的定义: •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 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其基本特征是生 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衰退。与自然系统相比,一 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 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 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
根据受损特征可将生态系统退化分为结构受损类型和景观 受损类型。 前者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结构简化、 食物网简化、总生物量减少、生产力下降、矿质循环开放、 生境恶化,以及系统稳定性减弱、抗干扰能力和自我维持 能力下降等; 后者主要是群落遭到成片的彻底清除,连续的景观发 生片断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的增强、岛屿效应产生以及 小种群效应增强等,加剧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种群繁殖力 减弱,以及生境条件恶化等。
改造。
五十年代末的“全民大炼钢铁”
即使地处偏远山区的常绿阔叶林也难幸免,再一次遭到严重的破坏。 高克昌
以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东北地区为例。 06年有林地面积3500多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29亿立方米,占全国总 蓄积量的45.8%。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 古代东北先民以游牧渔猎民族为主 这些民族长期处于“无市井城廓,逐水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状态,对于 农田的垦殖或森林的开采,规模比较狭小,对森林生态破坏不大。而且游 牧渔猎民族由于对自然依赖性较强,因而比较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东 北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一直延续到近代大开发前。例如,清朝在东北实行 的封禁政策,既有满族封建统治者垄断森林特产和保护皇陵风水等政治经 济目的,也是维护东北游牧渔猎民族固有的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客观要 求,虽然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但是对于原始森林的保护,客观上也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清初康熙年间的白山黑水之域,仍然“树木参天”, “绵绵延,横亘千里,不知纪极”的原始森林景观。这种天然森林景观一 直延续到清末弛禁开放前。 东北近代林业的兴起和林产品的商品化 1898年,在齐齐哈尔设立了黑龙江木植总局,国有林地的陆续发放,私人 林业经营日益发展 .
高克昌
结构受损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景观格局的变化,
同样,景观受损生态系统也会导致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的变化,这两种退化类型可以同时发生,相 互复合。 人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自然退化常常表现为一个 连续变化的过程,亦即 “逆行演替”中的演替阶
段,对于结构受损类型退化程度的判断标准是其
对顶极生态系统的偏离。
(5)生态退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果。
(6)生态退化具有相对性,即具有自己的基点和发展历史,只有在 环境和时空背景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生态退化才具有可比性。
(7)生态退化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动态平衡,但对于某些“位移” 较大的生态退化往往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很难或不可能自然地 或人为地恢复到原在状态,这种生态退化就不能用一个动态平 衡来表示。
高克昌
3.生态退化的成因
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部分来自自然灾害, 有时两者叠加发生作用。
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由干扰的强度、持续时间和规模所决定。 生态系统退化总是和干扰相联系,干扰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干 扰和人为干扰。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如暖干化)、自然灾害(火灾、水 灾等)、外来种入侵(包括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自 然因素中外来种入侵(包括因人为引种后泛滥成灾的入侵)、火 灾及水灾是最重要的因素。 • 人为因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采挖、长期 不合理的灌溉、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污染等。据 Daily(1995)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排序:过度开发 占34%,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过度收获薪材占7%,生物 工业占1%。
但更为突出的是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 干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高克昌
3.生态退化的成因
如果说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由自
然条件所决定,那么在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在使用工具 以后,生态系统的变化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人类的干扰。
人为干扰是驱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动力,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土地利用方式变迁史,映 射出人类活动在退化生态系统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它们产生的效应 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见表3-1)。
高克昌
1.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 关于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有很多: •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自然的平衡状态或 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位移的结 果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 构、功能受损(王伯荪等,1997)。 •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由于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导致生态要素和生 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 和质变的过程(张金屯,2003)。
高克昌
俄、日两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1858《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 万平方公里土地,这里是我国重要森林地带。1860年签定《中俄北京 条约》,40多万平方公里。 1905年,日俄两国背着中国签订《朴茨茅 斯条约》,东北南部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九一八”事变后,东 北全境的森林资源被攫入日本人手中。 解放后东北地区林业的发展 1958年起,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东北 林业遭到严重挫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1966-1976年,全国进入 “文化大革命”的非常历史时期,由于对森林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 导致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采育比例严重失调,林区经济日趋危 困。特别是在工艺、设备、设计都不具备的条件下,一哄而起上了20 套小纸浆厂,除桦南外,因碱回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余19套 小纸浆厂最后又以一哄而下告终。在十年动乱期间,东北森林面积减 少667万亩,蓄积量损失1600万立方米。 现存一般为次生林,林木径级小,材质差。由于针叶树生长约50年以 上才能成林,所以红松等针叶林可采资源日趋枯竭。
秦朝开始,历经汉唐两代因建设规模宏大的都城,黄河流域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砍伐, 到宋朝修建都城开封时,黄河流域的木材已不敷用,伐木伸展到长江流域,明朝开国 后,皇帝们不仅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还要为死后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北京明十三陵 棱恩殿内的60根浑圆通直的大立柱,就是常绿阔叶林中的楠木。清代为了整修北京紫 金城及营造三山五园,所需木料皆自闽浙湘蜀等省常绿阔叶林区采办,使森林遭到大 量砍伐。
高克昌
引言
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是相反的两个过程,要进行生态恢复, 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因,区别不同的退化类型, 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诊断,因此,对于退化程度的诊断是 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础和前提。 退化生态系统实际上是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类型,即:逆 向演替形式。退化生态系统形成既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 是人为的,我们主要限于人类干扰形成的退化生态系统。 人类由于各种限制或认识不足而使生态系统受害或受损, 在恢复时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利用或破坏时要大得多。而且 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结果看,复制型的生态系统恢复似乎 是不可能的。
远在七、八千年前这一地区就有了一定水平的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农耕扩展始于东汉,宋 室南迁,使得这一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明代以来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们千方百计 地扩大耕地面积,除与水争田外,就是变山为田。 十六世纪初玉米、甘薯和烟草的相继引入,由于它们适生于山区坡地上,故在福建、浙江、 江西一带大都利用山地种植,出现了“垦山为垅,列植相望”的景象,由此带来了大面积 的毁林种粮。 清初又有大批流民迁至江西、浙江、福建等山区,为生计所迫,以伐木、造纸、制菇、制 香、烧碳为生,使山区植被受到极大的破坏。康熙以后一百年内全国人口约增加了3倍, 首次突破四亿,为了取得足够的粮食,不仅开垦了平地和丘陵,而且深入到高山林区,采 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垦种山坡,结果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片面积的荒山。 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不仅没有抑制过度开垦,反而加剧了毁 林种粮的趋势。开垦方式原始,不仅对地上部分进行砍伐和火烧,而且反复刨根、挖掘对 地下残留根系进行清理,这种斩草除根的方式,使得一些萌枝力强的种类完全失去了更新 的机会。
高克昌
(8)生态退化包括生态要素退化和生态系统退化。 (9)荒漠化、沙漠化、石质化是生态退化的顶极形式。
(10)生态退化最基本的诊断特征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功能
的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能力减弱。 (11)生态退化是超过或低于“生态阈值”的量变,不利 的量变引起质变,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数量的减少 就是退化,数量的增大就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