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第一章 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2020年九月整理).doc

01第一章 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2020年九月整理).doc

第一章导论:人格与人格心理学第一节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词源分析(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1、西方学者的定义2、中国学者的定义3、工具书的定义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5、人格界定的文化差异(四)、人格的综合规定性(五)、人格的意义二、人格的基本特性(一)、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社会性2、人格的整体性3、人格的稳定性4、人格的独特性5、人格的可塑性6、人格的倾向性7、人格的层次性(二)、人格特征间的关系性1、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关系2、人格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人格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关系5、人格的“他控性”和“自控性”的关系第二节人格心理学一、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心理测量运动(二)、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三)、其他来源(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二、人格心理学理论(一)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人格结构2、人格动力3、人格发展4、人格适应5、人格评鉴和研究(二)、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中的争议问题1、如何看待人性2、行为由内部决定还是由外部决定3、人格的整体性和自我概念4、如何看待潜意识5、时间对行为的影响(三)、人格心理学理论的价值(四)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范型1、精神分析论范型2、特质论范型3、学习论范型4、人本主义范型第一节人格一、人格的概念(一)人格的词源分析我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一词,但有“人性”、“人品”、“品格”等词中文的“人格”这一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的“人格”一词则是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人格”一词的英文表达是“Personality”,它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原意是指“假面具”(Mask),相传此意始于古罗马一个演员为了掩饰他不幸伤残的左眼而在戏剧演出中开始使用面具,尔后,罗马的其他演员也广泛使用面具表演。

从此,面具成为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特殊道具,也相应地代表着戏中角色的特定身份。

这种面具类似于中国的京剧脸谱,每一个都对应于一个特殊的性格角色。

当时的一些注重人的心理研究的学者,对人的个体身心及相关行为表现的观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发现,每个人稳定的行为表现及一定特质的模式显露具有相关的倾向性和特定性,它往往反映某一类人由表及里、身与心一致性的真实品格——正像戏台上不同类型角色所佩戴的面具一样,向观众显露着这个角色—部分的自我本质。

于是,“面具”一词被喻义,并被借用而成为“人格”。

把面具转义为人格,等于把人格视作人的社会自我,这样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在社会行为之外还掩饰着某些个体特点。

公元前一世纪,在古罗马政论家西塞罗的著作中最早出现人格的引申意义,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2)人的社会身份或角色;(3)特指有优异品质的人;(4)人的尊严和声望。

第一个意义至今还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面具”这一概念中保留着;第二个意义在德语中还使用着;第三个意义对以后各种心理学的定义有着积极作用;第四个意义则很快被应用到罗马的政治生活中。

以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繁衍、扩充和引申,使一个本来十分直观观、确义的名词变成非常抽象、内涵复杂的范畴,同时被广泛应用于宗教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乃至临床医学等几乎所有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中。

古今的学者哲人从各自的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为人格范畴概括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然而,在古拉丁语中,“Persona”一词却从未指过个体的肉体、生理特征(面貌、身段、外表)。

当古代罗马法律开始承认“人身、财物和行动”时,“Persona”也不是指某一特殊的个体特性集合或系统,而仅仅是指自由人。

这里的“自由人”是指相对于奴隶的自由公民,以表示他们有不可侵犯的“人身”资格。

人格在古罗马法律里指的是“自由人”所具有的一种法律地位,甚至为了区别于奴隶,还曾用“人格”来代表“自由的公民”。

人格成成了—个划分社会身份的工具。

到了中世纪,拉丁文中“Persona”一词比古典拉丁词语意义就更丰富了,它既指面具、戏剧角色,又指人的个体特征(包括肉体特征)和人的社会地位、官阶等。

这里的“自由人”也是指相对于奴隶的自由公民,他们有不可侵犯的“人身”资格。

把面具定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因此,从词源学说,人格就是我国古代学者所说的“蕴蓄于中,形诸于外”。

(二)、人格的非心理学定义随着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对“人格”一词的引申义进一步延伸和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出现了诸多的人格定义与理论。

康德说过:“整个人类尽在他的人格里面。

”黑格尔认为“人格无条件地具有真理性”。

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科或一个人格理论研究专家就会有一种关于人格的定义或各种定义的解说。

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都有自己的人格定义。

中世纪罗马哲学家波依修斯可以算第一个提出人格定义的哲学家,他说,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认为,自我意识和记忆是人格的标准。

莱布尼兹把人格定义为赋有理性的实体。

洛克说,人格是一个会思考的聪明的存在物,有推理和反省并能考虑自我本身。

哲学家对人格的定义大多吧理性和自我意识作为人存在的中心、人格的根本属性。

伦理学家则把人的崇高价值当作人格的核心。

歌德:人格是最高的价值;康德:人格是每一个人的那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他有价值;法学家则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包括一个自然人的权利、义务和他的一切,而且是一群人或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人类团体的最终颗粒”,是决定人在社会中角色和地位的一切特性的综合。

所以人格可定义为社会的有效性。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

1、西方学者的定义美国著名人格理论家、人格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高尔顿·阿尔波特(Gordon Allport),曾综合性地阐述了自古以来不同学派的50种定义,对人格范畴的定义做了经典式的介绍和历史性总结。

同时他根据自己对这50个各具特色的定义的研究,得出了自己的定义。

阿尔波特认为,他认为,人格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奥尔波特的定义包括了上面所说的层次性、整合性、适应性和区别性等定义的基本论点。

因此,这一定义代表现代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习惯用法的综和。

阿尔波特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代表了现代西方心理学对这类范畴所做的形而上的解释。

他自己认为他的定义代表了过去年代对人格定义研究的精粹。

在阿尔波特之后,人格心理学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人格概念的混乱状况始终没有改变,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家都公认的人格定义。

这预示着人格心理学要成为成熟的学科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2、中国学者的定义与西方学者分析式定义不同,我国的研究者往往将人格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

这种观点符合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其早期表现形式即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善恶的辩论。

中国学者关于人格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有:陈仲庚等:人格可以界定为“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一定特色的身心组织”。

郑学: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黄希庭,2002)。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在综合中西方研究对人格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格是指个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一独特个性系由个体在其遗传、环境、成就、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于需求、动机、兴趣、能力、性向、态度、气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至行动等身心多方面的特质所组成,由多种特质而形成的人格组织具有相当的统整性、持久性、复杂性与独特性。

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此概念一方面用“个性”涵盖了“人格”,既指出了人格的成因,也揭示了人格的结构;另一方面还指出了这种“独特个性”特征。

这个概念本身可谓集人格“分析式”和“综合式”定义于一体。

3、工具书的定义此外,当代各种百科全书对人格也有着诸多不同的界说:(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人格定义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行动力—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中国大百科全-教育卷》的人格定义人格(个性),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人格定义人格一词含义很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意义,即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4)、《心理学百科全书》(艾森克等主编)的人格定义在定义方面,仍然很少有一致的看法……人格是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4、人格定义的方法论差异各种关于人格的定义,答题可以归纳为五类:第一、罗列式定义。

这种定义通常采用诸如“人格是……的总和”。

有时采用“集合”、“组合”或“聚合”等词汇,其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列举出属于人格的东西。

最著名的是普林斯所下的定义,他说:“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是,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于它只是把属于人格的东西罗列起来,从而分不清主与次,本质与非本质。

同时,有可能产生过分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把根本不属于人格的东西当成人格的外延。

例如,梅林格对人格的定义就是这样。

他说:“人格被用来描述几乎所有东西,从灵魂的属性到爽身粉的属性。

照我们的用法,人格是指整个的人,他的身高体重,爱和憎,血压和反射;他的微笑和希望,瘤腿和扁桃体肿大。

人格是指一个人现在的一切和他对自己将来的一切希望。

”第二,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例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麦考迪则把人格定义为:“多种模式(兴趣)的整合,这种整合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倾向。

相关主题